了解中国雕塑的历史
这套中国画报出版社版本的《中国雕塑史》首先从外形来说,三本书沉甸甸十分厚重,也代表了中国雕塑在历史当中所占的分量。封面很简单,装订很贴心,有趣的是,这套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人,他叫大村西崖,有的人可能会说了,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写中国的历史,这就要从日本美术史说起了。他1867年生人,1927年去世,主要研究的专业就是美术史。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是来源于过去的中国,讽刺的是在很多方面他们把本是属于中国的艺术发展和保留得非常好,而我们却逐渐简化了历史当中所流传下来的艺术,这是需要检讨的。
大村西崖在他的一生当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著作,他在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科毕业,后来担任教授,讲述的科目有:美术、雕刻、美学、考古学、东洋史、东洋美术史等等。这本《中国雕塑史》的原身本来是《中国美术史》系列当中的雕塑篇,其余三本分别为: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的《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原书名《中国文化史记》)、沙畹的《华北考古记》、喜龙仁的《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塑》。这四本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雕塑美术四大名著,足以见得世界上对这几部作品的认可。这套书首次出版于1915年,距今也有一定的历史了,但是对雕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套书依然是必修课程,尤其是对中国雕塑感兴趣的人。
雕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造型艺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都孕育出了精湛的雕塑艺术。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到古代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再到古代中国中原和西域,都创造过华丽璀璨的雕塑艺术杰作。近代之后,雕塑的供奉、纪念、教化、装饰功能在逐渐丧失。20世纪的最初数十年里,雕塑家们大多是前卫的艺术家,他们的浮雕作品具有典型的立体主义风格,与公众有着明显距离。二战过后,雕塑艺术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机,即反思和纪念战争本身提供给雕塑家、艺术家以走近公众、重新塑造公共空间的机会。
说来也神奇,好像艺术永远都不会过时,它是超越时间、年代、语言和文化限制的存在。说实在的,一个人一生中如果创作出了一件艺术品并得以流传,这就是很不容易的了。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年轻的雕塑艺术家,我的老师也是雕塑专业毕业的,所以我知道雕塑在艺术领域当中的地位。要知道,一位专业的雕塑艺术家是有能力创作出很完美的美术作品的,但是一位美术大师也未必能够制作出一座好的雕塑,毕竟不仅仅是上升了一个维度,要许它复杂的材料和化学知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等等的支撑。有人说一个艺术家只需要拥有一双懂得发现美得眼睛就好,但是他们并不能创造出艺术品。如果想发展到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那么首先需要了解现实主义。
想要了解雕塑最简单的就是从这个名词开始,所谓雕塑就是雕刻与塑造,这两个动词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艺术形式的特性。记得我们老师之前给我们讲美术的时候经常会带入一些雕塑的知识,因为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视觉冲击力,那么立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两者本质的不同之处在于,雕塑是不需要考虑透视问题的,而美术则需要。有些人可能觉得没有了透视的问题不是更简单么,其实不是的,当人们去雕刻一处的时候眼光会聚焦在那一个点,这也就形成了透视,就容易造成视觉的误差。眼手同步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的,这就和钢琴一样,有的人一只手弹一个曲子会很轻松,但如果用两只手同时再去想乐谱就会难很多。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上面也承载了很多历史的痕迹,可以从中串联起无数的朝代,把当时的审美文化记录下来,也方便了后人的研究。书中记载的很多雕塑品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很少见过,甚至说根本没有机会见到,除了去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但有一种雕塑在中国还比较常见,那就是宗教的雕塑,各个朝代都有着无数的佛像,在历史当中这些佛像被无数人所朝拜,外形必然是很考究的,这也延伸出了另一个文化。
这套书记载的很详细,也很专业,它并不是简单的把历史当中的几件雕塑品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配以一些文字解说,还有深入的挖掘历史的细节。一件雕塑艺术品之所以会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名品,不光是因为它的外形或材质,很大一部分还取决于它的作者还有作者的创作初衷。同样是一个摆件,卖家说它是纯手工制作就会上升一个档次,再说这是由某某知名艺术家制作又会上升一个档子,最后再说是作者在生前的最后一个作品,那一件天价艺术品就诞生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对于每件雕塑的详解,至少能够学到在历史博物馆当中学不到的知识,也能让查阅资料变得更方便。
这套书非常适合收藏,它已经成为了一部经典,研究雕塑的领域当中,大村西崖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离开的近百年来也没有人将他的丰功伟绩超越,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艺术爱好者都会喜欢这本书,把它留给我们的后代传承下去,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