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背后的观念,是否存在绝对的正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作为改变世界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18世纪为止,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作为西方世界三大革命,影响了世界进程的发展。英国光荣革命,是具有保守主义传统的变革,历来被认为是社会改良变革中,动荡度最小的,美国建国所确立的共和制度,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制度典范。
法国大革命就像是对整个资本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总结一般,从历史教科书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政府将王权和贵族的特权,全面清理出国家体制中,再到罗伯斯比尔的专制统治,从法王到革命派各路领袖,在断头台上命丧黄泉,一系列的剧变让人瞠目结舌,就像是由君主制,漫流的历史小溪突然暴涨成了洪水,歇斯底里的夹带着社会各阶层的愤怒之火,冲向了历史的闸门,开辟了历史进程的新的方向。
动员此的力量肯定不是一人,一事所左右的,背后肯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思念观念的发展。《法国大革命思想史》的作者乔纳森.伊斯雷尔,将大革命背后的思想脉络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史料与史识皆俱,宏大的历史观念和人物命运相结合,历史总是在螺旋进步,其中也乏龌龊之处,这是我们作为“道德动物”的所必然面对的悖论。

二
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产生,进行了审视的解释,按照内外因来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结果,孟德斯鸠、卢梭启蒙思想家,就人的权力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展开了思想本质上的飞跃。他们的理论无疑接续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关于人本主义的思考,并且将人本主义延伸到了一个体系性的思考,建立了一个关于人的权力的理念世界。
法国大革命发生之际,法王路易十六诸多君主一样,以旧观念来理解这场革命,其实这场革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阶层大变革。社会观念的先期变化,让法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交流变得空前活跃,年轻律师、文人和记者,报业的发展,让各类新思想能够更加通俗的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同时在社会的中上知识分子间,存在着各种沙龙、读书会,作者认为正是思想在社会各阶层的交流,为法国大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法国大革命中,能够站到历史顶点的绝非大知识分子、大贵族,因为他们与王权和贵族特权的联系过于紧密,在全面社会变革中,显然是不符合法国社会底层大多数民众,所需要的革命符号的。由此,丹东、马拉这类边缘性的,投机性的报业人就登上了大革命的舞台。
三
法国大革命,作为一种社会大变革的标志性事件,以后西欧各类社会大变动,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都能从法国大革命中找到影子,因为它包含了一切社会变革所必然经历的过程、要素以及吞噬其创造者的暴力。
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在以往的认知中,认为是有预谋的,可是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是偶然的,因为起初的群众是准备走向市政厅请愿的,不知怎么的,队伍就走向了巴士底狱方向,而丹东等年轻的社会有知阶层,在其中扮演了指向角色,不难理解,如同高速航行的船只,掌舵者的指尖就给出了方向。
巴士底狱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现场之后也被保护下来,成为大革命的胜地。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大革命中,各种宣传、各种艺术创作的作用非常明显,马拉在世前是一个相当激进的革命分子,在被刺死后,成为了革命殉道者,就像是耶稣的地位。
当罗伯斯庇尔实际控制了雅各宾俱乐部之后,他以马基雅维利式的权谋思想,进行了恐怖统治,很多大革命的发起者都上了断头台,其中就有你我耳熟能详的化学家拉瓦锡,罪名是因为他是法王的税务官。没有审判的断头台,以多数人名义的审判,展示了法国大革命在解放社会之余,具有破坏性的一面,理性崇拜的反面就是非理性的破坏。最终,罗伯斯庇尔经过了雾月政变后,被送上了断头台,就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凝望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