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权利》到罗伯斯庇尔革命观念,了解《法国大革命思想史》


提起法国,你会想到什么?
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中说过: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法国有广袤无垠的平原,森林与高山大川还有风貌迥异的大西洋与地中海海岸线上那些美丽迷人的海滩。
从罗马纪念碑到中世纪大教堂,从宫殿到军事学院等各具特色的建筑。
在当今法国,似乎与优雅时尚密不可分,无论是服装还是红酒,也不管是甜点还是法式大餐,都让人心驰神往。
甚至还会有人说,法国是众生向往之地。
但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并不了解法国。
我们对他的印象和感官,不过只停留在一餐一食,一幅画或者一些具体的建筑上:
比如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又比如令各国名媛惊叹与艳羡的巴黎时装秀。
但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法国。
也可以说,如果我们不懂法国的历史,就不能说自己懂法国。
正如19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家与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说:
这个民族的主要本性经久不变,已知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他勾画的肖像中就可辨出她现在的模样;他的日常思想和好物又是那样多变,以至后来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
想要了解法国,就要先了解法国历史。想了解法国历史,就先要了解法国大革命。

0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对于研究法国的历史学家也一直是一个难题。
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大革命并非有一个大的因素造成,而是源自众多小刺激的推动。
甚至还有一位历史学家曾强调,法国大革命没有任何可以确定的,压倒性的起因。
它的起源更像是五颜六色的因果元素,相互交织而成的挂毯。
但就古今中外的起义和革命来讲,大抵都绕不开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想想我国让很多人唏嘘感慨的大唐盛世,最后的根基就毁于农民起义。
对于生活最无所求的百姓或者普通民众为什么要闹起义闹革命呢?
通俗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拥有较为先进思想的人,来制造社会舆论和思想铺垫,改变他们的思维认知,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
18世纪的法国也是如此。

和欧洲其他地区相似,法国的主要城市也在18世纪时期迅速发展,人口也增加了,大概1/3到一半,个别地区甚至增长了一倍多。
由于人口激增,虽然从整体上看实际的薪资在增加,但是大部分的城市居民仍陷于贫困,而且他们大都缺乏谋生的手艺。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新增人口太多,导致人力资源过剩,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
所以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在物质层面上发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
就是1787年至1789年的王室财政危机。
外表繁华,内里衰败。
新的社会解读与社会文化的路径都丰富了我们对大革命社会背景的理解,但是却始终无法找出突出而戏剧性的单一原因。
在1788年至1820年这段时期内,法国国内对大革命最常见的解读出奇的一致:
它源自“启蒙哲学”。
既然社会冲突不可能是主导大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成果的主要和唯一因素。
那么似乎从精神层面来了解人民的愤怒,用“哲学精神”来解读似乎也合乎常理。

在大革命成为法律之前,首先在人的思想与习俗中成形。
类似于最伟大的革命原则与法令,像取消贵族头衔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啊,民主制度、出版自由、信仰平等、政教分离人的权利废除君主制和废奴,都已经充分渗透在启蒙运动的话语辩论和哲学范畴中了。
“革命观念”为“革命事件”铺就道路,是大革命的发动机和原动力。
但是发生于法国和欧洲的启蒙运动,也有不同的势力斗争。
就派系而言,有理性大革命和意志大革命之间的斗争,也是无神论和哲学派的斗争。
而就哲学派内部也有温和哲学和激进哲学之分。
所以将恐怖统治完全归咎于哲学派,这一个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启蒙哲学家作为引领大革命的一个集团,从一开始就是彻底的共和主义者。
也就是说,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广泛认同并不断重申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核心假设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02.不能忽略的法国大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
1787年,国家财政被无限膨胀的巨额赤字压垮,法国王室已经濒临崩溃。
一场以颠覆贵族和特权为目标的革命开始孕育。
1788年爆发了一场“政治文化革命”,尤其是政治话语方面的革命,这对日后塑造大革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王室审查制度日渐崩溃,出版也获得了全新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失序,各地农民暴乱纷纷崛起。
“新的政治文化”最初是通过演说和发行的小册子,开始攻占大城市的。
对旧制度的意识形态发起攻击的,不仅仅是各行业的专业人士或者律师,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满现状的贵族文人叛教神父和记者。
虽然他们的社会阶层和教育水平上相差迥异,但他们惊人的思想凝聚力和左右听众的本领却不容小觑。
他们牢牢吸引了城市里公众的注意力,还为人们搭建起了一整套关于革命、平等、民主和公共意志的话语体系。
但最初阶段的知识分子领导层都是怀有共和主义倾向的。

1788年,一场震撼人心的出版浪潮蔓延至法国各地。
旧秩序维护者和“年轻爱国者”之间的冲突开始变得充满暴力。
对于渴望成长为哲学家的布里索来说,他了解所有启蒙哲学家,更清楚如何将他们的观点有效应用于宣传造势中。
当时的时代里面并没有热搜和热点,但写作和出版仍是发展人类能力最恰当的手段。
1789年4月底三级会议召开前,一场全面革命已经蓄势待发。
什么引发了大革命?
有人认为大革命的起源就埋藏在早已广为流传的思想当中,它们包含着“大革命的一切胚芽”,并在那些哲学家的作品里萌发。
随着攻占巴士底狱的关键性事件爆发,外省也纷纷效仿。
给大革命进程和国民文化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而接下来的法国《人权宣言》是将尚未成形的法律下的理想权利送上神坛。
随后大革命同时受到内部和外部挑战的危险,国民议会也分裂为君主立宪派和共和派。

那罗伯斯庇尔又是谁呢?
他是雅各宾派的一名代表,在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上台后,曾掀起了一段腥风血雨。
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推向断头台,其中最著名的人就是国王路易十六。
但在后来的热月政变中,雅各宾派被推翻。
罗伯斯庇尔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可他自杀未遂,因果轮回,最后也同样被推上了断头台。
而后在他的墓碑上,不知道是谁留下了这么一段墓志铭:
我,罗伯斯庇尔,长眠于此,过往的行人啊,不要为我的死而哀伤,因为我要是活着,你们都活不了!
这段满含戏谑的墓志铭,很容易让人把罗伯斯庇尔定义为独裁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在罗伯斯庇尔的政治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养,他绝对不是人们所传说的那样激进或者狂热。
他和他的支持者们都是极为理性的,并且是那种极度克制自我的理性。

那为什么罗伯斯庇尔会有后面的恐怖统治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代言人,一路和民众联手闹革命的罗伯斯庇尔对于民众的力量,内心深处是感到相当恐惧的,但为了巩固革命成果,他又不得不违心与民众周旋。
罗伯斯庇尔也曾想以美德教化人民,但在大革命期间的民众,情绪都狂热而激动,很难被教化。
所以罗伯斯庇尔最后不可避免地滑向了高压恐怖统治。
学者威廉多伊尔曾指出,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问题在于,他从未构建起英美式的政党体制,从而导致了政治生活的混乱。
罗伯斯庇尔的悲剧命运,也是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中赋予这个人物的最大悲剧。
就在他即将被送上断头台的前两个月,曾发表过一次演讲,他是这样说的:
我是法国人,是你们的代表!哦,高尚的人民!请接受我本人这一祭品吧!诞生于你们之间是多么幸福!为你们的福祉而死,会更加幸福!
一个公认的不可腐蚀者,一个在1791年提出自我否决的一员,一个可能是最为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却最终创造了恐怖。
果然是这个时代下的悲剧。

0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当今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统治了法国多年的封建政权,在短短三年内就土崩瓦解了,绝代代之的是人民可以进行监督,政府的君主制。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迈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是法国的资产阶级和底层平民联手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朝。
法国大革命是非常彻底的,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也没有给封建专制任何喘息的机会。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积极的。
托克维尔曾赞颂大革命:
引发法国革命中伟大行为的热情,勇气和爱国情操的来源。如此景观虽然短暂,却是无可比拟的壮观。
等新的民主往往也意味着另外一伦专职的开始。
林恩·亨特曾经在经济观察报的访谈中说过:
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政治的大部分成分,从革命的观念开始,都起源于法国大革命。
从很多方面来说,大革命已经融入了法国的生活。
对于当下,依旧在以某种不太显著的方式产生影响:
相信有可能塑造未来,相信现代性不同于传统,相信政府应该以某种直接的方式与人民联系在一起……
正是大革命,孕育了现代的法国,成就了这个众生向往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