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生命的起源》

最终还是自己买了这本书,作为寒假的第一本读物。在豆瓣上的第一篇书评也献给这本书吧。
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其实最初读的时候,我一直在考虑这本书的受众。作为一个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尤其是自己学校是国内少有的在通论课中便以演化为主线,介绍到的研究前沿到white smoker的程度,我仍然感觉阅读这本科普书颇具挑战性。“如果你熟悉科学术语,它们就能承载更大的信息密度。这样的交流方式能把我们直接引到未知的边缘,让我们感受科学的乐趣。” 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的科学术语很可能会劝退那些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但是只要你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这个学科提出并解释问题的逻辑有所了解,那就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作者在热切地向你展示着自己的思考,并且期待从你那里得到同样兴奋而激动不已的回应。书后附录的术语表也很有价值,不是教科书上死板的释义,而是作者从有助于理解的角度对名词进行的简单解释,如果对个别概念感到困惑的话,可以参考一下这个简明的术语表。
本书主要就两个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探讨。第一是最原始最初细胞的形成(追寻到碱性热液喷口),第二是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的“跃升”。作者大胆地将目光投向这些科学认知的“黑洞”,基于缜密的逻辑一次又一次地追问,抓住每个穷幽极微的科学细节,并给出极为新颖的,颇具洞见的解答。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会迷失于反复的追问,假设的崩塌与重构,还有很多读完却仍难以理解的困境,但是作者有力的阐释给我带来豁然洞开的体验,虽然常常并不能完全理解或信服,但仍深受启发。
至少在国内的生物学教育中,演化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视角。初等教育中尽管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但也只是一个模板,往往还是以阶梯式上升而非系统发育的视角来解释问题。高考生物中的问题大多也只是为了设问而设问,对于演化观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最表层。到了大学,在很多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宏观生物学的教育往往是缺失的,即使有,教材也滞后了几十年,很少能涉及演化这个领域的新进展,忽视了这个百家争鸣、新见频出的活跃领域,导致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往往缺乏演化的视角。这本书非常难得的一点就在于它为很多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演化视角的、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当我们重新从宏观的角度,从能量的观点,再次去看待那些我们已经熟习的生物学事实,得到的震撼和启发还是很多的。
这本译作是当下中文科普领域在演化生物学方向的一本极具前沿性的佳作。我甚至怀疑它有些太过独特,考虑其前沿性、创新性和思辨性,想必受众也不是很广,能回应作者炽烈热忱的读者也不会很多。作为一个对这一领域怀有兴趣,虽基础浅薄但仍有志于探索的年轻人,我期待未来能在更深地理解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这本书,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锋和更进一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