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局限

借这本书看,是因为最近看徐英瑾教授的关于哲学与人工智能的视频,就顺手百度徐教授。结果看到徐的导师是俞吾金教授。
我这才记起来大学时代俞教授去我们学校做过讲座的,但是关于讲座内容我一点也不记得了,没有任何印象了。这和其他教授就不一样,比如高华、沈志华、邓晓芒、葛剑雄我后来都读过他们的一两本著作,甚至孔庆东、许纪霖我都还有印象。可能是因为讲的哲学,我坐在最后排,光线也不好,影响了听讲,也许是因为我不懂哲学。我还记得当时去这个讲座,可能是因为这个教授姓俞,他是不是和俞平伯有关系呢?俞平伯我也不太熟,但是听说过名字。
搜到俞教授写的这本书,我还是挺好奇的。二十年前度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一本《毛泽东大成智慧》,对他“不动笔墨不读书”和坚持锻炼身体(在大风里把衣服敞开,叫风浴;去淋雨叫雨浴)。我在想,这本书是哲学教授写的,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看了一眼书的出版年份,是1993年。很多关于老人家的书和影视剧都是九十年代初出版的,这背后一定有大棋,这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为八十年代末的风波,对执政的合法性带来了挑战。所以把老人家搬出来镇场子吧?当然,这是我的呓语。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记。那就是对毛的评价,必须与决议保持一致。所以虽然写了毛的几个方面智慧,包括人格、哲学、政治、军事、外交和艺术,几乎每个方面都是在前面大半部分赞赏毛的智慧,再最后牵出个尾巴,晚年犯了错误,有不足的一面。没有反面意见的只在军事部分,毕竟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这样的评价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为一本书,使得整体上的逻辑不能自洽。这种转换太大,对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评价是一种伤害。
当然关于正面部分还是挺真诚的,很多事例都是引用毛的秘书或者侍卫长的回忆。我认为作者的贡献主要在哲学性的梳理,并做了概括,但是这种概括我已经很熟悉了。另外,因为要涉及晚年的批评,所以有一些材料是比较少见的。
总体上,这本书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而且给人一种命题作文的感觉。哲学教授为啥不是写学术著作,而写给普通大众呢?本书文字还是挺流畅的,很容易读。
我在想当今入常委的另一位复旦教授出版的94日记,还在写他看格调不高的小说。而这位教授却在写这么主旋律的著作,但是当年的“逍遥派”如今成了主旋律。
另外一点,我很好奇,新时代的领导说了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之后,再出版关于毛的传记会对他作如何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