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爱情遥不可及

寒假在家逛半价书店,手里有几块闲钱,加上一直觉得叶兆言这个名字挺亲切,就买了这本书。中国的当代作家里,叶兆言这个名字显然比余华苏童莫言知名度低了一点。但我并不认为他的能力在后三者之下。给我的感觉叶兆言是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以名人之后自居。好像苏童说过,中国作家里叶兆言是读书最多的。从他那些仿民国时期的小说里我们也能看出这点。从五月的黄昏到枣树的故事,从花煞到没有玻璃的花房、后羿等等等等,你看到的一直是一个底气不足才气有余的写字匠。读过叶兆言书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叶氏的书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和咬文嚼字,比别的名作家写的书易懂。(白居易?:-))这本1937年的爱情不是他的代表作,也不是最新的书,但我拿到手上的时候还是有几分激动。
作者坦言写此书时查阅的资料堪比当年写毕业论文。现在众多尤其是80后的作家几乎不用翻任何资料就能给你整出洋洋洒洒几十万的泡沫文字。好像在中国,谁都可以去当作家。当然我不是说写小说要像写论文那样。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备其基本的创作原则。写评论写新闻可以有公式套,但小说万万不能。因为它对自我的要求很苛刻:独立性。一本书写出来是给许多人看的,虽然现在文学已经渐渐卸下了它的灵魂清洗职能,但是由于先天优势,它总是或多或少在承担着普通言论所不具备的价值导向职能。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书写出来你是要负责任的。
叶兆言是个负责任的作家。显然他想把这段历史写好,却又煞有介事的想让人当作言情小说来读。可以看出他一直在避免让个人观点影响艺术创作。他用一个看似俗套的题目消解了人们对宏观主题的期望(难听的话叫做当了婊子还立牌坊)。1937,谁都知道它是个多么重要的年份。我想叶兆言的本意也许是想让读者各取所需,喜欢历史的可以看看里面的野史,喜欢煽情的可以看看里面的丁任爱情。但许多人在一开始就失望了。他们会问:你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到底想要讲个什么故事?历史演义还是爱情小品?
我忽然想起一个事,寒假在家各个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作为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闯关东是以历史作为故事前提的。也就是说,历史是该剧的核心。而在1937年的爱情中,却是以个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历史只是个人的历史。这应该是一些人感觉本书不爽的主要理由。作者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倾城之恋式的白描。他不想针对历史,历史不过是个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场景,如此而已。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当代或者明清。历史是通过人物眼睛的余光反射出来的。这样的视角可能出于作家自信心的考虑,也可能相反。
许多人把本书与钱钟书的围成做比较。的确,二者在气质上有些许的相似。丁问渔身上也不能说没有方鸿渐的影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有没有汪文宣的影子?我说也有。但丁问渔是个无赖,一个学术流氓,身上无处不在的散发着萎靡不振的腥臭味。他又不是任何一个影子可以取代的。他真的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国家吗?换句话说,那些整天这个协会那个协会的委员们就真的关心国家吗?丁问渔对国家是失望的,国家明明存在他却假装视而不见。生命里太多的灰色调使他看不到未来。雨媛的重要性在于,她的美被丁问渔看作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所以在结尾丁问渔必须死。希望----这种绝对的存在是不可能实现的。1937年的爱情是那么脆弱,随着旧都的陷落而灰飞烟灭这是必然的。
小说恰到好处的地方是在悲剧开始前结束。这是作者良心使然。作为一个与南京如此接近的人,他不可能不了解那段往事,更不可能不在乎那些伤疤,可能写到这里他已经欲罢不能,但他必须停止。因此结尾就显得格外紧促。作者有太多的话想说,他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的。但他深知个人与历史的平等关系。这也就回到了前面我说的那句话:他一直在避免让个人观点影响艺术创作。
显然,作品中的时间(一年)空间(南京)严重限制了作者的发挥。他本可以写的更出色,但总给人一种还差一口气的感觉。谁都知道他想写的其实就是那一年和那个城市,可到了最后爱情主题却喧宾夺主。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查了太多资料的缘故。书中随处可见对于历史场景的描述和历史资料的引用。有时候这些历史场景的出现太过生硬了。比如丁问渔听京剧那一节非要用长篇的江青梅兰芳做铺垫。作者想说的话太多了,可是他又非得一句一句的从头说。当然,大多数时候历史还是出现在了恰当的时候,比如小说开头就很精彩。历史给这个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编织了许多浪漫而荒诞的小花边,爱情就堂而皇之的当起了主角。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是这样认为:在历史中写人物容易,在人物中写历史难,单纯写人物就更难。叶兆言选择的是不太成功的第二种做法。而第三种做法,可能只是卡夫卡给我们提供的标杆,如同1937年腥风血雨前的爱情,遥不可及。
作者坦言写此书时查阅的资料堪比当年写毕业论文。现在众多尤其是80后的作家几乎不用翻任何资料就能给你整出洋洋洒洒几十万的泡沫文字。好像在中国,谁都可以去当作家。当然我不是说写小说要像写论文那样。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备其基本的创作原则。写评论写新闻可以有公式套,但小说万万不能。因为它对自我的要求很苛刻:独立性。一本书写出来是给许多人看的,虽然现在文学已经渐渐卸下了它的灵魂清洗职能,但是由于先天优势,它总是或多或少在承担着普通言论所不具备的价值导向职能。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书写出来你是要负责任的。
叶兆言是个负责任的作家。显然他想把这段历史写好,却又煞有介事的想让人当作言情小说来读。可以看出他一直在避免让个人观点影响艺术创作。他用一个看似俗套的题目消解了人们对宏观主题的期望(难听的话叫做当了婊子还立牌坊)。1937,谁都知道它是个多么重要的年份。我想叶兆言的本意也许是想让读者各取所需,喜欢历史的可以看看里面的野史,喜欢煽情的可以看看里面的丁任爱情。但许多人在一开始就失望了。他们会问:你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到底想要讲个什么故事?历史演义还是爱情小品?
我忽然想起一个事,寒假在家各个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作为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闯关东是以历史作为故事前提的。也就是说,历史是该剧的核心。而在1937年的爱情中,却是以个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历史只是个人的历史。这应该是一些人感觉本书不爽的主要理由。作者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倾城之恋式的白描。他不想针对历史,历史不过是个人必须面对的一个场景,如此而已。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当代或者明清。历史是通过人物眼睛的余光反射出来的。这样的视角可能出于作家自信心的考虑,也可能相反。
许多人把本书与钱钟书的围成做比较。的确,二者在气质上有些许的相似。丁问渔身上也不能说没有方鸿渐的影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有没有汪文宣的影子?我说也有。但丁问渔是个无赖,一个学术流氓,身上无处不在的散发着萎靡不振的腥臭味。他又不是任何一个影子可以取代的。他真的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国家吗?换句话说,那些整天这个协会那个协会的委员们就真的关心国家吗?丁问渔对国家是失望的,国家明明存在他却假装视而不见。生命里太多的灰色调使他看不到未来。雨媛的重要性在于,她的美被丁问渔看作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所以在结尾丁问渔必须死。希望----这种绝对的存在是不可能实现的。1937年的爱情是那么脆弱,随着旧都的陷落而灰飞烟灭这是必然的。
小说恰到好处的地方是在悲剧开始前结束。这是作者良心使然。作为一个与南京如此接近的人,他不可能不了解那段往事,更不可能不在乎那些伤疤,可能写到这里他已经欲罢不能,但他必须停止。因此结尾就显得格外紧促。作者有太多的话想说,他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的。但他深知个人与历史的平等关系。这也就回到了前面我说的那句话:他一直在避免让个人观点影响艺术创作。
显然,作品中的时间(一年)空间(南京)严重限制了作者的发挥。他本可以写的更出色,但总给人一种还差一口气的感觉。谁都知道他想写的其实就是那一年和那个城市,可到了最后爱情主题却喧宾夺主。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查了太多资料的缘故。书中随处可见对于历史场景的描述和历史资料的引用。有时候这些历史场景的出现太过生硬了。比如丁问渔听京剧那一节非要用长篇的江青梅兰芳做铺垫。作者想说的话太多了,可是他又非得一句一句的从头说。当然,大多数时候历史还是出现在了恰当的时候,比如小说开头就很精彩。历史给这个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编织了许多浪漫而荒诞的小花边,爱情就堂而皇之的当起了主角。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是这样认为:在历史中写人物容易,在人物中写历史难,单纯写人物就更难。叶兆言选择的是不太成功的第二种做法。而第三种做法,可能只是卡夫卡给我们提供的标杆,如同1937年腥风血雨前的爱情,遥不可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