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道路千万条,适合自己第一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老韭菜一枚,很早就明白自己不适合玩股票。本书里的操作细节我只做快速浏览,就看看投资大师们的故事。
话说,除了格雷厄姆和凯恩斯,书里提到的投资家们大多活到了90多,莫非是经常动脑的缘故?嗯,更大可能还是因为有钱和自律。😁
摘录:
总是最快举手,抢到最多问题,经常在同学们还没想明白问题问的是什么之前,就和两位教授展开对话和讨论。课堂经常变成巴菲特和其中一位教授的“二重奏”,其他同学主要负责扮演“吃瓜群众”这个很有前途的角色。
这就是沃尔特 · 施洛斯 —— 一位学历水平为高中,被格雷厄姆和纽曼认为没有天赋的普通投资者。他通过严格遵守格雷厄姆烟蒂股投资法则,成长为世界顶级投资大师。若单独比较收益率,施洛斯甚至比巴菲特的收益率还高。施洛斯 47 年年化收益率 20.1% ,而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记录是 55 年年化收益率 18.9% 。
沃尔特 · 施洛斯:在证券市场真正取得成功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知道何时进入市场和何时离开市场,所以他们几乎始终留在市场里。我没有听说过谁靠投资债券发家的。股票可以让你发家,只要你体系正确,你就会很成功。我认为股票适合年轻人,建议你们关注股票,而不是债券。债券是属于老年人的。
查理 · 芒格有句非常著名的语录,“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虽然很多人都认同这句话,但或许它的重要性还是被大大低估了。想知道人生如何得到幸福,首先研究怎么样才能变得痛苦;想知道企业如何能够做强做大,先了解企业怎么才能走向衰败;想知道如何在股市投资成功,先了解怎样会导致亏损。
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却是烂公司的敌人。
那些生活中麻烦不断的人,往往并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里,天然就隐藏着滋生麻烦的种子。
资本市场,什么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事,力求在最离奇事件发生时,你仍然能够活着。
无论前期的成功靠的是运气还是能力,随着基金经理被超出个人能力上限的资金池淹没,失败就在资金规模最大时来临了。
股票投机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博弈,投机者 A 试图判断 B 、 C 、 D 的决策而后做出自己的决策,而 B 、 C 、 D 同时也在做同样的事。
博格谈及自己的论文时说,基金规模确实扩大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荒谬的波动有增无减。大部分基金管理者和普通个人投资者一样荒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凯恩斯回顾了自己基于宏观经济的投机活动,发现自己娴熟的信贷周期投资理论对自己的投资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说:“我们无法证明在不同经济周期,借助市场的系统波动买卖股票可以获得盈利。”“困难不在于想出新主意,而在于摆脱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