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隐居时代。
文/环珮空归
寒风刺痛着格子短裙下的膝盖,我在零下六度的街头挖着吃和路雪,灼热的胃被冰镇的有了片刻舒坦。当得知约来的人还需要十五分钟才能到,我缩进身后的一家生意清淡的运动专卖店。
打扫卫生的小店员条件反射的说了句客套话。五分钟后,我依然笔挺的贴在玻璃门前。她看出我只是等人,请我坐下。
这让我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大为不好意思,为了掩饰,从背包中掏出了王安忆的《隐居的时代》。这情形有点诡异,男店主忙着查看电源,小店员忙着查看货号,我举着一本书藏在一排运动鞋后。
没有一个顾客。
只有我在装蒜。
2008年1月4日,是三毛逝世十七周年。毫不牵强的说,她和荷西的生活亦属于隐居。真的隐士该有宠辱不惊的风度,他们做到了。无论是国外小镇,还是异域沙漠。
我看过她无数照片。黑白的,彩色的。从年少到去世前的。梳着辫子穿着背带牛仔裤的,盘着发髻神色凝重的。有一张,她赤着脚穿着平底凉鞋笑的平易而凄凉,面前是一只粗糙的大茶碗。
喜欢的一张,是年轻的她骑着单车,歪着头,车架上或许是个包或许是把花,已不能记清。上面的笑容在遭受几次情感打击后,荡然无存。
有时候我想,她和荷西是幸福的。但绝不是她笔下的那样生机盎然。荷西走后,她所追求的一路走,一路写,到底是中断了。这是否预示着神仙眷属世外桃源还是我们不可企及的梦。
很多追求,真是要生命为代价的。
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她悲戚的抱着婴儿,身后是圣母的金像。那一刻,她会不会后悔。因为自己的固执,葬送了所爱。
我们都是隐居者,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隐没在汽车尾气和办公楼的大玻璃间,隐没在快餐盒和避孕套的垃圾间。没有九一一,我们安全的从楼梯降落。意外,只是发生在另一种隐居者,譬如三毛和荷西身上。
我们的悲戚不是生命的瞬间而逝,是时间的漫长消磨。那么,所有的结局,都是用生命为代价。不论是三十岁,还是一百岁。
朋友说,我的文字是拿自己的忧伤开玩笑。呵忧伤是多么的不值钱,不够买一捆青菜,不够坐一次公交车。它盖着独处时的印章,有酒吧女郎在无人邀请时的神态——职业性的媚笑给自己看。
用三十或一百的数字,媚笑给自己。因为我们都是隐居者,内心的冲动只是转瞬即逝。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一步步在同一个或者两个城市内走到生命的尽头,在医院闭上皱巴巴的眼帘。
我们的隐居,极其不好看。却极其自然平常。
就像王安忆的隐居时代中的一篇《文工团》,我在十五分钟内粗略的扫了它一眼,被吸引。
一个小戏班随着社会的洪流改成了文工团,玩着歌舞剧。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没有正统的培训。一群孩子,一群管理者,一群追寻梦想的人,一群别有他图的人,最后都湮没其间。
一个陈旧的院落,容纳着他们的悲喜,他们的练功和煤球。天大的理想和初出茅庐的桀骜在日复一日的灰心下,也不过如此下场——被解散。
他们唯一的亮点是苦中取乐。
这也是我们全部隐居时代人的共性。不然拿什么安全的到一百岁。活活闷死?不。
没有剧院接纳的时候,他们自我娱乐唱给自己,唱给无可奈何的岁月。他们偶尔干一点庸俗的事,整体来看却不是庸俗的人。只是俗人。这个俗,是普通的意思,一如你我。
没有什么是天生庸俗的。柴米油盐酱醋钱,都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它们是人之初性本善,和对空气雨露一样,我们该心存感激。庸俗的只是事物被我们掌控后,用居心在它们身上所赋予的意义。
譬如,拿钱去救济灾民和拿钱去赌博嫖娼用的都是同一种物缘,前者是高尚的,后者是庸俗的。又譬如亲朋间的嘘寒问暖和挑拨离间,同样是拉家常,前者是亲切的后者也是庸俗的。
不得不处于隐居状态下的我们,和《文工团》里的演员一样,上台一张脸谱,下台一场吃喝拉撒戏。谁也别道貌岸然。
我们都别无选择。有几人能和三毛一样异国他乡隐居。我们多数是安全安稳安然的活在故乡,生于斯,终于斯。就这样吧,我们的一百岁也不过转眼即到。
可是我终于和一个人有了如下对话。
他说,他在那里等着我。
我说,好,带着你的吉他,还有你的流浪狗。
他说,他有吉他,流浪狗就是他。
这就是所谓的你在,他在,那么自己呢?自己在哪里?我们终于将自己隐没的痕迹全无。
推荐阅读王安忆的《文工团》一文。
写于2008-01-04 22:00:07
寒风刺痛着格子短裙下的膝盖,我在零下六度的街头挖着吃和路雪,灼热的胃被冰镇的有了片刻舒坦。当得知约来的人还需要十五分钟才能到,我缩进身后的一家生意清淡的运动专卖店。
打扫卫生的小店员条件反射的说了句客套话。五分钟后,我依然笔挺的贴在玻璃门前。她看出我只是等人,请我坐下。
这让我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大为不好意思,为了掩饰,从背包中掏出了王安忆的《隐居的时代》。这情形有点诡异,男店主忙着查看电源,小店员忙着查看货号,我举着一本书藏在一排运动鞋后。
没有一个顾客。
只有我在装蒜。
2008年1月4日,是三毛逝世十七周年。毫不牵强的说,她和荷西的生活亦属于隐居。真的隐士该有宠辱不惊的风度,他们做到了。无论是国外小镇,还是异域沙漠。
我看过她无数照片。黑白的,彩色的。从年少到去世前的。梳着辫子穿着背带牛仔裤的,盘着发髻神色凝重的。有一张,她赤着脚穿着平底凉鞋笑的平易而凄凉,面前是一只粗糙的大茶碗。
喜欢的一张,是年轻的她骑着单车,歪着头,车架上或许是个包或许是把花,已不能记清。上面的笑容在遭受几次情感打击后,荡然无存。
有时候我想,她和荷西是幸福的。但绝不是她笔下的那样生机盎然。荷西走后,她所追求的一路走,一路写,到底是中断了。这是否预示着神仙眷属世外桃源还是我们不可企及的梦。
很多追求,真是要生命为代价的。
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她悲戚的抱着婴儿,身后是圣母的金像。那一刻,她会不会后悔。因为自己的固执,葬送了所爱。
我们都是隐居者,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隐没在汽车尾气和办公楼的大玻璃间,隐没在快餐盒和避孕套的垃圾间。没有九一一,我们安全的从楼梯降落。意外,只是发生在另一种隐居者,譬如三毛和荷西身上。
我们的悲戚不是生命的瞬间而逝,是时间的漫长消磨。那么,所有的结局,都是用生命为代价。不论是三十岁,还是一百岁。
朋友说,我的文字是拿自己的忧伤开玩笑。呵忧伤是多么的不值钱,不够买一捆青菜,不够坐一次公交车。它盖着独处时的印章,有酒吧女郎在无人邀请时的神态——职业性的媚笑给自己看。
用三十或一百的数字,媚笑给自己。因为我们都是隐居者,内心的冲动只是转瞬即逝。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一步步在同一个或者两个城市内走到生命的尽头,在医院闭上皱巴巴的眼帘。
我们的隐居,极其不好看。却极其自然平常。
就像王安忆的隐居时代中的一篇《文工团》,我在十五分钟内粗略的扫了它一眼,被吸引。
一个小戏班随着社会的洪流改成了文工团,玩着歌舞剧。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没有正统的培训。一群孩子,一群管理者,一群追寻梦想的人,一群别有他图的人,最后都湮没其间。
一个陈旧的院落,容纳着他们的悲喜,他们的练功和煤球。天大的理想和初出茅庐的桀骜在日复一日的灰心下,也不过如此下场——被解散。
他们唯一的亮点是苦中取乐。
这也是我们全部隐居时代人的共性。不然拿什么安全的到一百岁。活活闷死?不。
没有剧院接纳的时候,他们自我娱乐唱给自己,唱给无可奈何的岁月。他们偶尔干一点庸俗的事,整体来看却不是庸俗的人。只是俗人。这个俗,是普通的意思,一如你我。
没有什么是天生庸俗的。柴米油盐酱醋钱,都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它们是人之初性本善,和对空气雨露一样,我们该心存感激。庸俗的只是事物被我们掌控后,用居心在它们身上所赋予的意义。
譬如,拿钱去救济灾民和拿钱去赌博嫖娼用的都是同一种物缘,前者是高尚的,后者是庸俗的。又譬如亲朋间的嘘寒问暖和挑拨离间,同样是拉家常,前者是亲切的后者也是庸俗的。
不得不处于隐居状态下的我们,和《文工团》里的演员一样,上台一张脸谱,下台一场吃喝拉撒戏。谁也别道貌岸然。
我们都别无选择。有几人能和三毛一样异国他乡隐居。我们多数是安全安稳安然的活在故乡,生于斯,终于斯。就这样吧,我们的一百岁也不过转眼即到。
可是我终于和一个人有了如下对话。
他说,他在那里等着我。
我说,好,带着你的吉他,还有你的流浪狗。
他说,他有吉他,流浪狗就是他。
这就是所谓的你在,他在,那么自己呢?自己在哪里?我们终于将自己隐没的痕迹全无。
推荐阅读王安忆的《文工团》一文。
写于2008-01-04 22:00:07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