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二本学生》泼点冷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不是一个善于批评的读者,甚至不是一个敢于批评的读者。但我还是要说:
《我的二本学生》是我近几年读过的较差的非虚构作品。
如果再考虑到这本书及其作者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且被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热捧,那么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还要加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八个字。
我看了一些读者的评论,他们认为这样一本讨论社会话题的书既没有理论,又没有章法,浪费了一个好选题。我也认为此书没有理论、没有章法,但我不认为这是批判这本书的理由。你想啊,人民文学出版社,标题有“我的”二字,仅凭这两点,我不用翻开书也知道,这压根就不是什么社会学研究,更有可能是小说或者非虚构文学,比如纪实或者回忆录。读完全书就会发现,作者并不强调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而是强调主观的感受。你看看本书的结构,去掉首尾两章,主体部分依次讲述了作者身为公共课讲师、班主任、导师、二次当班主任的经历。你见过哪个学者按自己工作岗位的变动梳理社会问题的?
就非虚构写作来说,这本书对标的不是《古拉格:一部历史》、《耳语者》、《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这类作品,因为这类作品需要在搜集资料和采访当事者的基础上对某段历史、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而且正文部分基本不会出现“我”这个作者。本书对标的更像是《长乐路》、《东北游记》、《鱼翅与花椒》这类作品,因为不需要大量搜集背景资料,而是以作者的视角对某个地区、某个人群、某种文化进行细致的观察,先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审视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两套观念的碰撞中探索超越个人视角的精神议题。在这类作品中,“我”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作品与读者沟通的主体。
在批评之前先聊一大堆写作类型的话题有必要吗?有!只有对准目标才能开火啊!本书是站在70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观察85后和90后大学生,对比两代人在不同时代条件下从生活状态到价值观念,从个人发展到家庭命运的巨大差异。作者尤其强调自己这一代大学毕业生赶上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国家包分配的最后阶段,高等教育对于改变人生命运具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作者的学生则处在教育市场化、就业靠个人的时代。排除掉少数特例,85后一代还能勉强通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立足,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但高等教育的红利已经开始减退;到了90后一代,原生家庭掌握的资源已经是决定大学生毕业后命运的主要因素,个人努力的作用大幅缩减。
这个视角没有任何问题,也完全符合我前面所说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条件。问题是,全书95%以上的文字都是白描,把“我”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作者似乎忘记了非虚构写作毕竟也是写作,是需要考虑读者需求的。你的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身为作者,这些问题难道不需要思考一下?作者的目标读者是谁?作者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观察哪怕稍微加工、提炼一下,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从头到尾都表现得像一个好奇宝宝。哇,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不能包分配了!哇,现在的大学生毕业要自己租房,租金好贵!哇,现在的大学生考公务员的比例好高!哇,国考要考两科,一科叫申论,就是写大作文,一科叫行测,全称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哇,大学生求职面试多了都总结出经验了,你们知道有一个词叫“面经”吗?哇,那些靠家里支持早早买房的青年都在大城市立足了,没买房的青年无法获得稳定感……
我的一位豆瓣友邻把这本书形容为“爸爸教我用微信”:“哇,原来微信这个按钮还能点!”我们当然不是说老年人教青年人学微信的故事就一定不好看,你要能写出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么精彩也行。可是这本书呢?就是从头到尾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甲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自己小时候有哪些经历,为什么考到这所大学,上学期间有什么表现,毕业时有什么选择,毕业后有什么经历;学生乙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自己小时候有哪些经历,为什么考到这所大学,上学期间有什么表现,毕业时有什么选择,毕业后有什么经历;学生丙是哪里人……
我看到很多毕业于二本院校的学生评论说自己如何有共鸣,作者如何反映真实情况,等等。问题是,书中讲述的故事既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丑闻,也不是什么不为人知的秘闻,只因为作者讲了一个和你经历差不多的事情,你就要称赞吗?如果要上升到“反映情况”的高度,那么请问作者反映了什么情况?这个情况之前没有人意识到吗?事实上,绝大多数读者想要了解的不是作者教过哪些学生,而是作者身为一线高校教师有哪些近距离的观察,通过一线教师的视角发现哪些普通人看不到的问题,但读者的这种要求显然没有被满足。
平心而论,作者并非没有任何原创性的发现和分析。一些能够引人思考的素材散落在书中的不同章节。比如作者提到,中学教育的后果,大学老师有更直接的感知:
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作为中学教育后续阶段的见证者,我目睹孩子们被牵引成长过程中的状态,对此有着深切感受,但家长对此并不知情,中学老师在应试目标的逼迫下,也无法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更多责任。
这段文字让我眼前一亮,以为作者会举例论述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究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经历让她产生了“深切感受”,她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又具体指什么。然而,我什么都没看到,作者下一段开始讲她的学生不怕吃苦,一点也不娇气……
全书最触动我的一段文字出现在最后一章。作者用整整四页纸讲述了潮汕女孩黄晚秋的故事。晚秋家庭条件尚可,学习成绩一般,用她自己的话说,大一大二浑浑僵僵,但从大三开始认认真真为毕业求职做准备,对于留在广州还是回到家乡汕头、考公务员还是准备大企业校招,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研究面试的套路,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成功进入家乡的中国人寿工作。在对比了晚秋与另外两个潮汕女孩的经历之后,作者写下这样一段让人感慨的文字:
晚秋的选择,最让长辈放心。作为老师,我为她此后衣食无忧的人生感到庆幸,也为她通过念大学就能置换到的一份安稳生活,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但我不能否认内心深处的真实失落,事实上,这也是我从教十几年来,最为纠结之处。现实对年轻人的训诫、淘洗,多年工具化的教育管理、就业至上的信条,是晚秋面临的现实处境;她身处其中,不过及时调整姿态,更快地加以适应,以另一种更为彻底的工具化方式,找到对付的途径。对现实的顺受和看透,是她面对时代、命运时不纠结的秘密。从个体角度而言,这是一个突围者的胜利,但从教育效果而言,却也掏空了年轻人身上更为重要的青春特质。
这是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段落,因为这些文字正是我想要从一线高校教师那里听到的声音,正是我想要的独特视角。这里有作者“作为一个施教者的两难境遇”,尽管这种“两难”未必是所有高校教师的感受,也未必无解,但是作者展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加上前面所举的一些学生不愿向现实妥协的例子,足以让读者从一个形而上的角度思考今天的教育体制,思考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既让人看到现实的无奈使青年人过早地“工具化”,也让人看到作者身上保留着她那一代大学生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总而言之,这种“两难”正是我上文所说的超越个人视角的精神议题。遗憾的是,书中与之类似的思考太少了。
对读者需求考虑不周、对素材加工过于粗糙实在是这本书的最大缺陷。不过,还有一个缺陷也很严重,不得不提。
我相信有那么多人对这本书感兴趣,最大原因不是标题中的“我的”,而是那个“二本”。从标题到护封封底的文案,再到出版社在不同媒介上的宣传介绍,可谓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二本学生这个群体究竟有什么特征?所谓“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身为一线教师如何为中国基层这个最重要的人群把脉?
然而,看完整本书,我失望了,除了序言中少量内容讲到二本学生与一本学生的差异,正文里几乎没有任何对二本学生特殊在哪里的论述。作者列举的二本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所有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换言之,这本书的标题还不如直接叫《我的学生》。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叙事角度上。
一方面,作者站在自己那一代大学生的角度向下看,她发现的问题主要是代际问题,是时代和环境变化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横向地探讨二本与一本、二本与专科生的差异。试想,如果有人写本书叫《我们二本学生》,那内容就绝对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作者的素材全部来自她与学生的沟通,而校园之外的调查和走访极其有限,这导致作者对一本和二本学生的差异有太多“想当然”的色彩,不足以形成可信的论述,更别提系统性的对比分析了。至于专科生,作者则只字未提。
总之,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明显的“二本”特征。比如学生受原生家庭影响较大——请问一本学生、专科生的发展受原生家庭影响不大么?比如刚毕业就在大城市拥有房产的人生活比较稳定——这和学历是一本、二本或者专科生有关系吗?
相对来说,作者笔下这些学生的“广东”特色要远远比“二本”特色鲜明。比如作者多次强调,与内地很多省份相比,广东的经商传统和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更大。我粗略检索了一下,全书“二本”出现28次,“一本”只出现3次(都是讲学生的高考分数,而非讨论一本学生的特征),但“广东”出现了185次!如果把本书标题改为《我的广东学生》可能更贴切些。
这本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笔苍白,不擅描写,对学生的刻画不够鲜活。比如,上面引用的那段我认为很精彩的文字谈到市场化教育对学生的规训,让我想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对他中学时期学校教育的反思。茨威格也提到了规训,但在反思之外,他对中学时代校园生活展开了精彩的回忆。那些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老师如同一座座雕像,遵照国家规定编写的教材总是讲那些所谓的经典,而那些不服从规训的学生在做什么呢?他们在维也纳四处搜罗更好看的诗集,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哲学,如果哪个同学提到一个自己没听说过的哲学家的名字,自己就会跑到图书馆去查阅……相比之下,本书对学生如何抵抗或者接受这种规训的描述就过于平淡了,既没有现场感,也没有画面感,更不可能有冲击力,甚至这些学生谁是谁读者都很难分清,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辨识度,我读完整本书只能记住两三个。描写方面的缺陷对于纪实类的非虚构作品来说是致命的。只是对这本书来说,我前面批评的那两个缺陷过于致命,文笔方面的问题只能往后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