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原本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这是16世纪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布道词。20世纪30年代,海明威引用了这首布道词,创作了他一生最为看重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这部作品让海明威攀上了新的创作高峰,他不再迷茫,走出了孤岛,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十几年后,海明威创作出了《老人与海》,来暗喻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揭示世界的永恒主题: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可能孤立存在,你不能独善其身,只能面对。
如果你觉得这个主题的哲学味道太浓的话,近些年兴起的全球史研究也许可以让这个主题更加直观一些,比如印度学者纳扬 • 昌达的《大流动》。
在《大流动》这本书中,纳扬 • 昌达梳理了人类社会物品和思想的全球流动进程。从人类走出非洲到21世纪,几万年的时间,流动没有停止,并塑造了如今的世界。几万年的大流动证明了一点:世界是一直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一、流动的历史
如今地球的人口已经突破了75亿,但这75亿人的祖先却全部来自非洲东部的一个小族群。经过几万年的流动,演变成了现代人类社会。
虽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土了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前的类人猿化石,但这些类人猿并非现代人类的祖先,他们早已经灭绝。
人类基因组计划描绘出了现代人类的起源途径。
几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生活在非洲东部,靠打猎为生。由于环境变化,一部分人开始迁徙,追逐新的猎物。(留下的人成为非洲黑人的祖先)。
他们先来到西亚,但每次环境变化,都会有一些人被迫继续迁徙。一些人来到了南亚,一部分向北进入欧洲,一部分来到中亚。
进入南亚的这支继续往东,扩散到中国的南方、东南亚、澳洲以及南太平洋等地。进入欧洲的那支成为现代白人的祖先。
而进入到中亚的那支继续往东,来到黄河流域。一部分扩散到朝鲜半岛、日本。还有一些则继续往北,越过白令陆桥,来到美洲,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就这样,人类散布到了世界各地。
一万年前左右,一些地方依靠打猎已经无法维持生存,当地人发展出了农业,开始定居,文明开始出现。
进入文明时期的人类为了获取新的土地而迁徙,帝国开始出现,全新的流动开始了。此时的流动已经不仅仅是人本身的流动,由于贸易的出现,物品和思想的流动成为主题,重新塑造着人类社会。
工业化时代,这种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高。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流动,全球化。
二、大流动的引领者
《大流动》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全球史著作,但纳扬 • 昌达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历史叙述方法,以时间进程来描述,而是以四种角色为核心来铺开叙述。
纳扬 • 昌达认为,在流动进程中,探险家、商人、武士、传教士这四种角色是流动的引领者。
农业时代开启后,定居的人们很快就会遭遇土地不足的问题,为了寻找适合耕种的土地,一批勇敢者踏上了探险之旅。
探险家们也许会发现一片无主之地,移民会随后而来。经过一段时期,探险家会继续开拓。
但也可能,他们发现一片肥沃的土地,而这片土地已经有主了。那么接下来,其他的角色就会随之登场。
如能友好相处,双方会进行贸易,商人会带来各自需要的物品。
可是更多时候是敌对状态,冲突在所难免,武士们便开始追逐自己的荣誉。
而为了强化族群认同,传教士们不遗余力地四处传播自己的信仰。
纵观历史进程,这四种角色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古老的丝绸之路,探险家们获取了西域情报后,汉朝军队随即跟进,而商人们牵着驼队在东西方奔波,只为了华丽的丝绸。
中原王朝在输出丝绸的同时,也在吸收来自异域的物品以及影响千年的宗教。高僧们不远万里,历尽艰险,从南亚来到中原,传播佛法。
大航海时代,则是由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先行,他们发现了美洲,随后欧洲殖民者跟进。商人们则很快建立起全球贸易体系,伴随着海路而来的还有宗教。
21世纪的今天,热衷于旅行的游客扮演着探险家的角色,超级大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跨国公司在很多国家拥有重要的地位,大量国际组织比如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等扮演着传教士的角色。
三、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很时髦的词,但在21世纪的今天却毁誉参半,出现了很多反对者。
提倡者认为全球化是好事,为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反对者则认为,全球化带来了很多负面效果,比如对环境的破坏,贸易的不平等,一些国家主权的破坏等等。
但至今为止,全球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含义,无论是反对者还是倡导者,都有不同的表述。纳扬 • 昌达则认为,全球化不过是流动的现代表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也就是说,全球化几乎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按照这个定义,反全球化的人,他们所指出的问题,并非是全球化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在流动中出现的问题,这不过是不同的实体之间在交流、碰撞、冲突以及融合。
以环保问题为例,反全球化的人担忧,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亚马逊热带雨林正在被大肆破坏。
我们回观历史,会发现,为了满足私欲,破坏森林的现象并非现代才有。比如说古罗马人为了造战船,大肆砍伐森林。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水土流失就很严重,和中上游森林被砍伐有很大关系。
亚马逊雨林问题并非简单的全球化问题,亚马逊雨林周边的农民,自古就有烧林垦荒的习惯。而拥有最大雨林的巴西,当雨林发生火灾时,任由火势蔓延,却毫不作为。
再比如贸易的不平等问题,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迫贸易。而那时候可没有全球化这个词。
反全球化者自身也是站不住脚的,美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极力鼓吹全球化,如今却成了全球化的最大反对者。过去几年,美国退出了很多国际组织,建立起了贸易壁垒。
但纳扬 • 昌达在《大流动》中表露出的情绪并不乐观,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冲突和危机不断,比如战争、瘟疫。但大多数国家无视这种趋势,不愿意团结一致,来共同应对危机。刚刚过去的2020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掌握着更多资源的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疫情,依然坚持个人主义,无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现实。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总还有像海明威这样的勇士,敢于放弃个人主义,勇敢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他时刻在提醒我们: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