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养生文看不得,家里两位老人相继中招,血压飙升至210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暑假的时候,我爸爸吃过中饭后突然浑身大汗淋漓,喘不过气,并且上吐下泻。他以为自己中暑了,又是刮痧又是喝正气水,我看着情况不对,赶紧把他送去医院。
到了医院一看,血压都210了,还有脑梗。大家一顿手忙脚乱之后,爸爸终于脱离了危险。事后我问他,怎么血压突然那么高,不是一直在吃降压药吗?原来他早就把降压药停了,并且一直在喝某个传说中很神的诊所大夫的偏方。

没想到的是,同样的事在半年后,又发生在我婆婆身上。她听人讲柳树叶晒干泡水喝,可以降血压,还可以治神经痛。于是在某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她去公园摘了一大堆柳树叶回来晒干,每天坚持泡水喝。
结果,就在前几天晚上她突然血压飙高,接近200。

这两件事想想都后怕。知道老年人爱好养生,平时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看到他们转发各种养生鸡汤,我心想:愿意相信就相信吧,那些食物反正吃了也没坏处,只要好好吃药就行了。
但我真是低估了老年人的判断能力,居然会只吃所谓的“养生食物”而停掉医生开的药。你说,只靠“吃”真的就能治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吗?我不知道。反正家里的长辈对这些所谓的“偏方”、“秘方”是深信不疑。
为了避免可怕的事件再次重演,我开始关注各种健康养生知识。
偶然间翻到一本书,真是打开了我的新大陆。原来很多的慢性病还真靠“吃”就可以缓解症状,不过此“吃”非彼“吃”,绝不是父母们在各种养生文中看到的那么简单粗暴。而是医生基于临床技术,特别是以临床指南和循证医学为基础,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的营养处方。
这本书的书名是《你是你吃出来的2》,作者是一名有着30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叫夏萌。她后来还创建了临床营养科,参与了很多健康管理的工作。

书中介绍了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营养诊疗的方法和病例,让我们不止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这些慢性疾病包括我们大部分父母都会有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慢性肾病、痛风等等。
拿高血压来说吧,这是很多老年人都会有的一种慢性疾病,那么它到底受什么影响呢?
1、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容量值过大。血容量就是指血管里的血液量,血压和它密切相关。如果每天盐的摄入量超过标准量,就会因口渴喝水,导致血容量增加。
2、缺少优质蛋白,血管壁弹性变差。血管壁弹性决定了血管壁吸收压力的能力,也和血压值密切相关。
3、不爱运动,周围血管阻力大。不爱运动会造成组织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减少,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关闭,导致血管阻力变大。
4、情绪不稳定,血压忽高忽低。当一个人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会兴奋,这样会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导致血压变高。

你看,这样一目了然的“血压知识”是不是比某些“养生文”好多了。并且里面还提到了很多大众常规的认知误区,比如降压药并不是要“活到老吃到老”,而是需要经过医生的辩证治疗后,再决定降压药的使用方法。
当然啦,最最重要的是,里面还介绍了各种慢性疾病的饮食注意事项以及饮食清单。这是父母们最喜欢的环节了。
如果父母血压高,又爱好养生,下面这段饮食法可一定记得转发给他们。
1、均衡饮食。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怎么吃才算均衡呢?那就是种类齐全,既不缺某种营养素,又配比合理。书中有一个五大类食物的主要营养素,对照一看便知。
2、控制总能量,减重很重要。有试验结果显示,体重每减少1千克,血压就会下降1毫米汞柱。所以,我们要告诉父母每天要适量减少主食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再加上适量的运动,这样在减重的同时,控制血压的效果也会很明显。
3、适量控制盐。血压已经升高的人,每天的盐摄入量最好在5克以内,同时还要注意平时生活中的“隐形盐”,如:面条、鸡精、饼干、火腿肠、包子、熟肉、麦片等等。

4、摄入足够蛋白质。很多父母误以为高血压不能多吃肉,就连鸡蛋也不敢多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适量的补充优质蛋白质有利于降血压。所谓优质蛋白质就是动物蛋白质,包括有腿的、没腿的动物,同时还包括鸡蛋和奶制品。
5、吃对脂肪吃够量。关于这一点也有很多误解,父母都以为高血压就要少油少盐,甚至把炒菜改成煮菜,其实爆炒蔬菜有很多好处,它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营养成分。我们不用在脂肪摄入多少上太纠结,而是应该注意脂肪的质量,不要食用反式脂肪酸,比如:甜点。
6、多吃富含钾、钙、镁的食物。这些食物包括:香蕉、莲子、苹果、柑橘、大豆、南瓜、香菇、小鱼干、虾皮、海带、紫菜、燕麦、糙米、黑芝麻等。

书中还提到过一个网络上很火的、来源于美国的“DASH饮食方法”,也就是我们父母看的那些养生文的大部分来源之处。夏萌老师在书中说,最好不要照搬拿过来用,因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饮食差异巨大,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调整我们自己的饮食结构。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父母们为什么会热衷于养生呢?大概是想自己好好保重身体,不给子女添加额外负担吧。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不辜负父母的爱,又不让父母沉迷于野路子的养生法呢?就是告诉父母什么才是正确的健康养生方式,从哪里才能获得科学的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