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历史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这本书不知是遵从了波拉尼奥的写作风格,或是跟波拉尼奥分享了拉美西语文学的某种时代风尚,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专注于肢体描写、电话对谈详情、物品名录时彻底的细节控,仿佛左拉式的自然主义在一种更加感官化的、无节制的方向上死灰复燃,同时,在把宏阔的历史用一系列紧凑的针法串起来方面,作者又显得举重若轻。
《坠物之声》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开头,讲一只出现在前毒贩私人动物园中的河马,如何在逃亡途中被杀,以及其所引发的叙述者的回忆。这背后有诸多富余信息,比如,这个动物园收容的富有异国情调的动物——孟加拉虎、亚马逊金刚鹦鹉、矮种马、手掌大小的蝴蝶、印度犀牛等——所展示的贩毒者与众不同的癖好、贩毒带来的暴利及金钱的处置方式,以及毒品贸易作为跨国活动所形成的产业链的全球化特征。同时,它也象征了时隔多年之后,一个盛极一时的毒品运作网络某些微不足道“遗迹”的最后“崩溃”。它也展示了集体记忆如何以怪异的方式在重大事件解除后,在人们心中留下持续的“阴影”。
《坠物之声》是一部向作者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Juan Gabriel Vasquez)的祖国哥伦比亚致敬的长篇小说,叙述了半个世纪前哥伦比亚政治史上一段混乱的时期,以及毒枭们的跨国贩毒事业如何不仅影响了毒品交易的直接参与者——飞行员、政客、瘾君子等,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影响方式,如果不是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因为中国读者对于这段历史的陌生,此小说所对应的现实想必是很难被非拉美读者对等感知的,不过中国20世纪也有足够多的战争与和平经验,就此而言,它也是在叙述我们自己的历史。
故事中的见证者“我”安东尼奥·亚马多是一个冷漠、不友善、有点失败感的中产阶级男人,在当地社会地位中等,经济上既不富裕也不贫穷,他不是游击队、准军事人员或政客。作者选择他作为叙事人,给宏观的历史背景一个小的、看似漫不经心的切入口,讲述普通人从有限的视角、从远处看到的一切,然而正因为麦德林贩毒集团的无所不在的影响,我们又能感知到,这样一个对于中心事件而言无关重要、既无参与也无洞察的人物,反而更是制造历史扑朔迷离效果需要的见证人。
作为一个法学教授,他的萎靡不振的精神世界,对台球的爱好,乏味且令人沮丧的婚姻生活,为了解开朋友身世谜团而进行的不多不少的努力,都是这部小说想要创造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经历过的暗杀事件,以及伴随而来的相关创伤,作为一个时代政治气候和集体记忆的间接结果,也具体化了普通人跟政治相遇、并在心理上被塑造的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亚马多在街头所偶然遭遇的枪杀和车祸——在一个人们以为暴乱已经终止多年的时代来临——就像小说开头从私人动物园中逃窜的河马,都是前一个时代暴力、恐惧、动荡不安的后遗症。
而亚马多的朋友里卡多·拉韦德,20年前是一名从事贩毒贸易的年轻飞行员。小说描述了三次坠机事故,其中第三次就是里卡多参与的,这也是原作小说“坠物之声”题名的来源。作者描写了里卡多如何经由安东尼奥·亚马多的带领,在一个叫何塞·亚松森·席尔瓦(José Asunción Silva)的拉美诗人的故居,找到了一间可以放录音带的房子,在那里,里卡多·拉韦德播放空难中“黑匣子”录音的同时,安东尼奥·亚马多则聆听着席尔瓦的“夜曲”——可想而知,是一首即使忧伤但是却高雅、唯美的作品。而里卡多·拉韦德所听的录音,正是1995年美国航空公司965航班飞机失事的录音。这据说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作者巴斯克斯所追加的诸多细节,使我们超出了对贩毒集团的黑白分明的审判,相反,小说只是揭示这些人的生活,就像影视剧《火线》《毒枭》或《骡子》中人们的生活,就像动物园中出逃的那只河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