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垚 |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值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之际,写几句话表示感谢。
此书出版已经三十余年。三十年来,我国的西欧封建社会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出版了相当多的优秀论著。本书所援引的一些重要著作,许多已译为中文,可资对照。国外的封建社会研究,更是日新月异。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布洛赫的广义封建论和冈绍夫的狭义封建论。1974年,美国学者布朗发表文章,指出其实封建主义这一术语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对它的了解和使用也各不相同,造成研究的混乱和研究范围缩小,没有研究当时的许多其他社会情况。后来,苏珊·雷诺兹写出其名著《封土与封臣》,经过对名词的详细考证,认为12世纪之前,事实上不存在封土制与封臣制,这些都是12世纪法学家的创造,16、17世纪的法学家将其推广,但它和西欧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这两人的著作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讨论,一时“封建主义”“封建社会”这些名词在历史上能否存在,似乎也成了问题。当然,也还有许多学者主张,封建主义的广义和狭义内容很难分开,从世界各地看,讨论封土和封臣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乔治·杜比根据他对中世纪法国马康奈地区的研究,提出封土与封臣关系主要形成于11世纪,而且这是一种比较突然的变革,被称为“封建革命”,围绕杜比的“千年之变”说,在法国形成讨论热潮。另外,托马斯·比森则主张以暴力为中心的领主权的形成,是封建主义形成的关键。他以“封建革命”为题发表的文章,也在《过去与现在》杂志上引起热烈的讨论。总的情况是,一方面,封建制度在它的起源地能否成立,引起一些学者的质疑;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学者,将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研究,推广及于东欧、亚洲、非洲等地,讨论全世界的封建社会的异同。讨论的结果是对封建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封建社会中的各种结构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中国学界对封建社会也有许多新见解,其讨论成果反映在2008年出版的《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中。
乘校核书稿之际,将全书通读一过,深知学力浅薄,不足以应“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之要求。如果说有什么一得之见,就是能以中国封建社会为参照系,提出对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些不同于西方学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是否有当,敬请指正。
【本文选自《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序言,略有删减。作者马克垚,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