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比特币(一)

看《你好啊,区块链!》的开头简直就像在看悬疑故事。真没想到,看似高深的技术科普,背后还有这么有趣吸引的故事。比特币,区块链,加密货币,这些不仅仅是谈资,它们的产生发展,还蕴含了人类对世界运行规则的反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本来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货币本身又是经济基础的核心要素。对于货币是什么,人类史也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到了今天,结论就在那里,仿佛已经很明显。现代的货币,是以各个国家的法币形态存在。我们当然已经非常熟悉各种货币,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等等等等,每一个都是法币,也就是法定货币,“通过政府法令认定为合法通货的货币”。但是追本溯源,货币并不等于法币,早期的货币都是自身有实物价值的东西,比如贝壳,金银,甚至盐。从实物货币到法币,其实人类史经历了一次飞跃,货币脱离了实物的数量限制,其自身价值抽象的来源于公众对于发币组织(各国政府)的信任。
但实际上以政府信誉作为背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有很多场景可能会导致公众信任的崩溃。比如:战争后战败国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导致通货膨胀。我们的经济基础单纯依靠这样的公众信任,并不是那么牢靠;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让公众寄托信任的呢?有一部分人找到了新时代的新“宗教”——科技。由此,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中,催生了一种崭新的货币形式,比特币。
这是一段有着奇幻色彩的诞生故事,十分适合“比特币”这一莫名自带赛博朋克气质的新生事物(现在也没有那么新了,毕竟已经过去了十几年)。2008 年 11 月,一个叫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讨论小组中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原始报告《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勾画出比特币世界的运行规则。之后他又开发了比特币发行、交易和账户管理系统,并在 2009 年 1 月 4 日,身体力行挖出第一个区块。是的,比特币和区块链密不可分,是比特币的出现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到了现在,区块链技术作为朝阳产业蓬勃发展,但比特币本身反而遮遮掩掩,成为网络黑暗面的代言。
有可能是中本聪的神秘,助长了比特币的魔幻化。没有人知道中本聪是谁,可以人肉任何人的互联网时代,仍然有这样厉害到隐藏了十几年,没有被任何人发掘出来的极客。按照阴谋论的说法,这不是一个个人,这个名字代表了三星(Samsung)、东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罗拉(Motorola)四家公司的缩写。但这分明是极客气质的产物,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创立者本身对于大公司的反讽。这种新货币形式,不需要中央政府的信誉背书,当然也不需要大公司的操纵。
中本聪还将自己的生日定为 1974 年 4 月 5 日。1933 年的同一天,美国颁布著名 6102 号行政令,强制美国民众将黄金交由美联储收购,随后将美元贬值 40%对抗经济大萧条。这是对中央机构可以滥用货币发行的最好例证。比特币的诞生时机,2008 年是另一场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本质上,这就代表了极客们对可以滥用货币权利的中央机构的怀疑和挑战。比特币的核心思想,去中心化,“就是试图构建一个将货币权力还到人们自己手中的乌托邦社会”。这样的构想,当然会被绝大多数国家否认。只是讽刺的是,由此诞生的区块链技术,因为可以帮助线上基础信任的问题,自身得到了百花齐放的应用机会。
中本聪在 2011 年 4 月之后就从互联网中人间蒸发,功成身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虽然挖出了第一个区块,作为创世区块,得到奖励金 50 比特币(按照现在的市价 18,000,000 人民币 ),但他没有将此笔交易计入区块链交易数据库。这真是对于这个故事最神来的一笔,充满了宣言感,“我们只致力于改造社会,我们并不需要金钱的奖励”。还有比这更好的注脚吗?
所以,我们再来更新一下货币的定义:货币是基于一个族群、一个地区的共识所形成;它本身是想象的集合体,只要形成共识,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作为货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