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停、浮想与散漫的交织,是我喜欢的世界

游离于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快速紧张之后,花上十分钟时间,读一则《伊春》中的短篇,浮躁与喧闹会随着他与她的故事而停滞,全身的细胞会跟着即兴精悍的短句悬浮到城市的上空,感受一丝不压抑的忧郁,感受一点不空洞的散漫,感受一下不剧烈的消解……

我并未读过赵松,初读《伊春》这部短篇小说集却似乎感觉早已认识了他很久,字句间的气质,行文下的风格,阅读后的回味都好像一直存在于我的世界里,就是我一直想要挖掘的身体的一部分……
机场的顶棚、暴雨的高架、公园的一隅、孤独的小岛、到达的邮件、杂牌的香烟、僻静的海边……这些不为人留意的角落,都上演着他与她的故事。作者习惯都用他与她作为故事的主角,不具象的称呼让人感觉他或她仿佛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或者,他与她就是我们自己。喜欢呆在机场的男子,与大叔私奔的少女,迷失异地的警察,想要自杀的女子、永远没有情绪的父亲……这些奇奇怪怪的他或她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重叠着奇奇怪怪的生活,也正如当下的你我他,谁又不是一个奇怪到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的人,那些看似诡异的故事,不过是自我精神世界的蔓延……

现代的我们是什么样?是长期独自漂浮在异地他乡,一直将自己的的内心封闭在小小的出租房;也是苦苦寻找感情寄托的另一半,寻求不得只好归依他物;还是大城市打拼沉浮太久,丢失了家庭的温暖与安全感。《伊春》里的各个篇章在和我们诉说着,当下的世界与传统越来越想背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弱化和模糊,在高强度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每个人都饱受生存的压力,即使是爱情、亲情、友情都在漂浮无根的生活之中被不断消磨和削弱,这也是这些文字给读者的反馈,孤独,脆弱,颓废,不安,荒诞,但还有希望。也许我用了太多的省略号,但是读完这种意犹未尽、深感共鸣的感觉真的很为奇妙。
作者说之所以最后会选择《伊春》作为书名,其实是有个暗示在里面——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就像那个掩藏在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城市伊春一样,是个听着似乎有点熟悉而实际上却是非常遥远的地方。《伊春》这个同名短篇里说,我叫伊春,就是因为看了部伊朗电影,而当时又刚好是春天。春天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充满希望,当然也是交配的季节,而伊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神秘硬核与不安,两种感觉交错在一起,就是现代城市人的矛盾与挣扎。作者对这种复杂现实的思索,也许可以回应现代人的疑惑,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与这几篇小说一起悬停于冷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