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墓碑》|人之初的善,究竟是性本如此,还是教化所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年来似乎很流行“原生家庭”这一说法,我也看过几本类似的书,但感受都不如《静默的墓碑》来得真切。
故事是以一具坟墓边的尸体来展开的,在探寻死去的人是自杀还是他杀的过程中,揭开了一幕幕让人恐惧的事件。
我不禁感叹,究竟人性的善,是本性,还是教化使然。很多书籍都在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多么的不可磨灭,就像是永远无法去除的烙印。
我们都是看戏的旁观者,都无法评说其中的真相,但有一点:很多东西依旧是可以改变的。卡梅伦也是如此。他不是不可改变的,只是自我的选择不同,也就是善恶的不同。

这不仅仅只是一本吸引人眼球的小说,更是一本探索人性,发现人心的书。
记得之前看过一句话,其实小说写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只有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生动的时候,他们赋予的情节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只是事情,而不是故事。
当发现卡梅伦变得跟他父亲一样的时候,内森的心是痛的,因为他知道恶的距离不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内森虽然被弟弟抢走了大部分的财产,但他是自由的,他的内心也是安宁的,卡梅伦就是人人艳羡的富家子弟,拥有着一切的完美,但他的内心犹如枯槁。
同样都生活在农场之上,但有的人是沐浴着阳光的,但有的人却活在黑暗的地下。

卡梅伦对妻儿的暴力,对手足的无情,完全就是翻版的父亲,他的影子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父亲,他只会跟着影子,哪怕那是他自己的影子。
当他还是一个稚嫩的孩童时,他也如初生的阳光般耀眼可人,但却也被他的父亲潜移默化了。
小说一直在寻找卡梅伦死亡的真相,这何尝不是一个挖掘人性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探寻人性养成的旅程。
同样的家庭,卡梅伦与内森截然不同,每个人的本性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自我。我们被外界教化,也会受自己教化。

我们都是阳光下的生物,都可以选择活在阳光下。哪怕曾经遍体鳞伤。
这话就像废话一样,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教别人要活在阳光下,你知道别人的经历吗?你感受到过别人的痛苦吗?你真的能够感同身受吗?
最明亮的地方,才能衍生出最黑暗的角落。
可我们活着,不应该奔向温暖和阳光吗?不然那么努力的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是【尼山夫子读书】,关注我,一切阅读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