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月非彼月

拿瞽者说事儿的,从来不少。“盲者得镜,则以盖卮”,“借听于聋,求道于盲”,“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两瞽相扶,不伤墙木,不陷井穽,则其幸也”,等等。这里又看到一则,于是不免鸣些不平。这则出自东坡的《日喻》,一位生来未见过太阳的瞽者,向人请教何为太阳,亮眼的人一会儿告诉他“日之状如铜盘”,一会儿又说“日之光如烛”。害得这位瞽者听到铜盘的撞击声,摸索到蜡烛和管状乐器,都以为是得着了太阳。实在不能怪瞽者的无知,亮眼人满不在乎的比拟,与太阳本体的差距,大矣。倚着身体视觉上的优越性,马马虎虎地指导别人,继而不负责任地评价别人,总归欠失公道。
顾随先生拿这则寓言作书名,《揣龠录》将作者自己比作瞽者,是谦语。当然,佛法浩荡无穷,越求甚解越难得甚解,而先生读书作文,不知难而退,却又是安分随缘,信步行去,绝不自缚自拘。藉物明心,依境说禅,烛也好龠也罢,自有其灵其妙,不曾辜负太阳了。
好比月亮。天上一轮真月,为第一月;人眼中所望、口中所说着的,为第二月。禅是第一月,说出来的禅总是第二月。无论说禅的人,是口若悬河,还是惜字如金。第一月,是得下功夫去体认的。
有人因避“道”字讳,将《道德经》的首句读成“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令人喷饭;然而顾先生讲,这个避讳替代的读法又歪打正着地揭示出“道可道,非常道”这话的奥妙。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大凡“道”与“法”,与天地合一的东西,都与天地一样处在流转变化之中,难以涵盖难以描全,语言在它面前,太过力不从心。文殊问“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不作答,文殊对此无比赞赏。但是不可说的,又为什么非要摆出说的意思来呢?若是干脆不说,不提,连想都不想,那么所有的接受、排斥、体察、觉悟、升华之类,也就无从言起了。可见“道”、“法”,又与日间物事一样,无心人讲话,最怕有心人听去,却又正要有心人去听。何况讲话者,是有心人呐。
因此又何妨一说?第二月就第二月好了。说的人不妄自菲薄,听的人不画地为牢,也是一桩子功德。已得着禅、得了第一月的人,是到了家的人,他们口里说的,都是屋里的事;而屋里的话题,屋外人听来,或许一时半会儿还悟不到。正路途上走着、还未到家的人,离第一月尚远,但口里说的,是途中的事情,已到家的人自然用它不着,但对旅行者而言,未尝不是绝好的参考。所以,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说者说之,听者能否与之打成一片,另当别论。天下之学,莫过于学禅,信之,疑之,悟之,全在于自己。旁人无法代劳。日久月深,也许可能得着,心花顿开;也许终无机缘。读《揣龠录》中《无》一章,“有”字“无”字,“空相”、“实相”,缭乱缤纷,毫无心得。古人学书,能于公孙大娘舞剑处悟得笔法,学禅亦如是,百草头上祖师意,得着得不着,便是佛也帮不得你。毕竟,学书的若真以为舞剑等于笔法,天天觑着剑舞,倒八成学不成功。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欲求心空,唯杀去种种妄念。
奉先深禅师同清凉智明禅师到淮河,见人牵网,有鱼儿从网中透出。深禅师称赞透网之金鳞曰“俊哉”,智明禅师则云:“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深禅师说:“明兄,你欠悟在!”智明禅师一直想到半夜才领会过来。智明禅师最终悟到了什么,禅家绝对不会明说的。顾随先生言,幸亏智明禅师那一问,才使得自己如金篦刮目。那么顾先生于此悟到了什么?他也没有明说。倒是他的弟子叶嘉莹先生,在某处有个解读:“盖因为未撞入网的鱼,对于网并没有必然能脱出的把握,唯有曾经撞入网而又能脱出的鱼,才真正达到了不被网所束缚的境界。”至于这种解读是不是深禅师亦或智明禅师的意思,是不是顾先生的意思,实在也不得而知。
学禅忌讳拘泥于句子,而似乎并不怕疑着。吾非学禅之人,虽然也常常疑着。从网罗之中脱出,竟较之于未落网罗者更好些?叶先生的解读有些道理,只有曾经入过网,才知道什么叫束缚,什么叫脱出束缚,也才能感受自己在脱出束缚时瞬间的真正一跃。只是,网里网外,有多大区别?水域也未尝不是一张网。何况,今天脱了网,未必能保证天天都有这么好的运气。再者,那网若网走了曾经相聚的彼此,看着朋辈们“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这条透网之鳞会不会悔了当初那一跃?不过,若如此一纠缠,则早已死于句下,此处说的是金鳞却又非金鳞。一个“俊”字,道的是境界,非吾能言也。
我于禅,有个完全不明白的道理。人生有种种困惑,种种苦难,是想明白了能够解脱呢(姑且不论是不是有可能想明白)?还是压根儿不去想它反倒能得解脱?若说动脑筋想想是个好事,那又为什么说杀去妄念、心空方是好?若说驱去妄念,将清静留下,然当万念涌动时,我怎么知道哪些个需要驱除,哪些个该要留下?而且为解脱时念叨的清静,往往并不那么清静。《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当我觉得一切皆虚幻,说明我尚在虚幻中;当我觉得我已能摆脱什么,甚或觉得已远离虚幻,说明我仍在虚幻中,因为这种“觉得”本身也是虚幻。因此我难以想象“得无所离”的境界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入了那种境界的“我”是怎样的。而且回过头来,我又会困惑我为何去求那种境界。
顾随先生文字,恣肆汪洋,神乎技矣。
顾随先生拿这则寓言作书名,《揣龠录》将作者自己比作瞽者,是谦语。当然,佛法浩荡无穷,越求甚解越难得甚解,而先生读书作文,不知难而退,却又是安分随缘,信步行去,绝不自缚自拘。藉物明心,依境说禅,烛也好龠也罢,自有其灵其妙,不曾辜负太阳了。
好比月亮。天上一轮真月,为第一月;人眼中所望、口中所说着的,为第二月。禅是第一月,说出来的禅总是第二月。无论说禅的人,是口若悬河,还是惜字如金。第一月,是得下功夫去体认的。
有人因避“道”字讳,将《道德经》的首句读成“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令人喷饭;然而顾先生讲,这个避讳替代的读法又歪打正着地揭示出“道可道,非常道”这话的奥妙。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大凡“道”与“法”,与天地合一的东西,都与天地一样处在流转变化之中,难以涵盖难以描全,语言在它面前,太过力不从心。文殊问“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不作答,文殊对此无比赞赏。但是不可说的,又为什么非要摆出说的意思来呢?若是干脆不说,不提,连想都不想,那么所有的接受、排斥、体察、觉悟、升华之类,也就无从言起了。可见“道”、“法”,又与日间物事一样,无心人讲话,最怕有心人听去,却又正要有心人去听。何况讲话者,是有心人呐。
因此又何妨一说?第二月就第二月好了。说的人不妄自菲薄,听的人不画地为牢,也是一桩子功德。已得着禅、得了第一月的人,是到了家的人,他们口里说的,都是屋里的事;而屋里的话题,屋外人听来,或许一时半会儿还悟不到。正路途上走着、还未到家的人,离第一月尚远,但口里说的,是途中的事情,已到家的人自然用它不着,但对旅行者而言,未尝不是绝好的参考。所以,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说者说之,听者能否与之打成一片,另当别论。天下之学,莫过于学禅,信之,疑之,悟之,全在于自己。旁人无法代劳。日久月深,也许可能得着,心花顿开;也许终无机缘。读《揣龠录》中《无》一章,“有”字“无”字,“空相”、“实相”,缭乱缤纷,毫无心得。古人学书,能于公孙大娘舞剑处悟得笔法,学禅亦如是,百草头上祖师意,得着得不着,便是佛也帮不得你。毕竟,学书的若真以为舞剑等于笔法,天天觑着剑舞,倒八成学不成功。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欲求心空,唯杀去种种妄念。
奉先深禅师同清凉智明禅师到淮河,见人牵网,有鱼儿从网中透出。深禅师称赞透网之金鳞曰“俊哉”,智明禅师则云:“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深禅师说:“明兄,你欠悟在!”智明禅师一直想到半夜才领会过来。智明禅师最终悟到了什么,禅家绝对不会明说的。顾随先生言,幸亏智明禅师那一问,才使得自己如金篦刮目。那么顾先生于此悟到了什么?他也没有明说。倒是他的弟子叶嘉莹先生,在某处有个解读:“盖因为未撞入网的鱼,对于网并没有必然能脱出的把握,唯有曾经撞入网而又能脱出的鱼,才真正达到了不被网所束缚的境界。”至于这种解读是不是深禅师亦或智明禅师的意思,是不是顾先生的意思,实在也不得而知。
学禅忌讳拘泥于句子,而似乎并不怕疑着。吾非学禅之人,虽然也常常疑着。从网罗之中脱出,竟较之于未落网罗者更好些?叶先生的解读有些道理,只有曾经入过网,才知道什么叫束缚,什么叫脱出束缚,也才能感受自己在脱出束缚时瞬间的真正一跃。只是,网里网外,有多大区别?水域也未尝不是一张网。何况,今天脱了网,未必能保证天天都有这么好的运气。再者,那网若网走了曾经相聚的彼此,看着朋辈们“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这条透网之鳞会不会悔了当初那一跃?不过,若如此一纠缠,则早已死于句下,此处说的是金鳞却又非金鳞。一个“俊”字,道的是境界,非吾能言也。
我于禅,有个完全不明白的道理。人生有种种困惑,种种苦难,是想明白了能够解脱呢(姑且不论是不是有可能想明白)?还是压根儿不去想它反倒能得解脱?若说动脑筋想想是个好事,那又为什么说杀去妄念、心空方是好?若说驱去妄念,将清静留下,然当万念涌动时,我怎么知道哪些个需要驱除,哪些个该要留下?而且为解脱时念叨的清静,往往并不那么清静。《圆觉经》曰:“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当我觉得一切皆虚幻,说明我尚在虚幻中;当我觉得我已能摆脱什么,甚或觉得已远离虚幻,说明我仍在虚幻中,因为这种“觉得”本身也是虚幻。因此我难以想象“得无所离”的境界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入了那种境界的“我”是怎样的。而且回过头来,我又会困惑我为何去求那种境界。
顾随先生文字,恣肆汪洋,神乎技矣。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