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再是轻易地观赏艺术品,而是去触碰它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概在我初中的时候,和我爸一起去过一个贫困县。县里的主道路不怎么平整,道路两旁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门脸,生意萧条,店里的人懒懒散散。印象最深的是它们的牌子,整齐划一,简单直接。
像是这样的。
路边积着不怎么干净的水,三三俩俩的人穿着拖鞋在路边打牌。有一个破旧的游戏厅,门口斜倚着几个青年,叼着烟,大声用方言说着一些粗俗的话。
县城有建立的文化室、图书馆,没什么人来,只有棋牌室天天有人来打麻将,屋子里乌烟瘴气的。
我当即产生了一种生理反应上的烦躁和厌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对自己巨大的怀疑,想着难道自己是嫌贫爱富的人?
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我不喜欢这些,只是因为这些事情不美。
纯真、质朴是美,但简陋、肮脏和粗俗它绝对不是美。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人对美的感悟是有缺失的。他们生活的地方没有美感,所以对美,他们也会渐渐失去渴望,觉得那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
成长环境中美感的缺失,以至于他们对社会、人生没有动力和希望,在泥泞里仰望星空?别扯了,大部分人会和泥泞融为一体。在泥潭里的人,又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好感呢?
我们现在常常谈教育,要重视培养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唯独很少有人提到美得教育。但实际上对艺术的感知和对美的追求,它能支撑起一个人得体的举止言行和饱满的生活热情。
不过在对美的追求上,隔行如隔山,像是西方艺术史,它拥有丰富强大的生命力,波澜壮阔,代代不绝。如果没有在脑中构造起一个框架,千百件艺术品从眼前走过也会觉得不得要领。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这本书,便是将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几十个“主义”和流派500年间伟大的艺术作品串联了起来,从时代背景到艺术风格,我们不再是轻易地观赏这些艺术品,而是去触碰它们、了解它们。
意大利文中的“1400”指的是进入1400年后,这一百年间人文、科学和艺术全面的兴盛。
这一百年产生了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产生了伟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这一百年,像是经历了漫长、寒冷而幽暗的中世纪后,沉睡的人文精神度过沉滞悠长的停顿后觉醒了,这一百年间,激发出了拥有惊世创作力的伟大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达芬奇冷静、神秘,他用最科学的透视构图,架构了哲学中“死亡”这一议题,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深邃幽静的世界。
而米开朗琪罗则狂热激情,他原本以雕刻闻名,后来在西斯廷天顶壁画的创作中激发出自己惊人的创造力,他像是狂风,是巨浪,他的作品里是巨大的生命震撼。
这两位的艺术作品淋漓尽致体现了理性与感悟、古典与浪漫这两种对立的艺术理念,这两种风格的二元对立,一直影响到几百年后的浪漫主义时期。
这样的二元对立法也是这本书为我们创造出的了解西方艺术史的主线逻辑。了解了一个风格时期的“二元”,便是为我们搭建起了通往艺术品鉴的道路,追本溯源,触类旁通也容易了起来。
虽然是很厚的一本书,但逻辑清晰、内容详实,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美学教育的“任督二脉”。
美的教育是会陪伴人一生的财富。它不是功利性的攫取知识,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好看的概念,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懂得欣赏、喜爱、学习、创造、传承,无论何时,“美”都不是该被我们轻易放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