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饮食男女》想到《台北人》

郎雄在《饮食男女》里叹气道,人心粗了,吃什么也不觉得精细了。听到这样的台词的时候,想,原来海峡的那一边总是和大陆能感叹道同样的话题。郎雄和归亚蕾的演技多好啊,看电影的时候跟着他们一会儿乐一会儿难过的。回头看九十年代的台湾电影,那里的人生百态或者五味陈杂,在李安的镜头下以及归亚蕾不够标准的湖南口音里,在台北街头摩托车突突声中淹没了喜悲哀乐的眉头上,自然流淌。纵然一湾海峡,那块岛屿上的人间感情倒和我们建立在同样的思维基础上千丝万缕。
十天以前读完了《台北人》,十四个故事十四组人物。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书籍被时间和空气泛黄了书页,被借阅过的双手翻破的页角,不过白先勇笔下的人物却穿过这年月依稀生动如昨日一般。一口气读过,好像那时候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持着一样的脾气秉性,可是再读下一篇,又发觉我们和他们还是有了距离,历史到底还是静静的暂停了几秒。尹雪艳永远都不老,永远像在上海白乐门那样一径浅浅微笑,眼角都不肯打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她搂着那年轻男子起舞,两行泪水里又是回忆又是年华不再的辛酸。游园惊梦中那争奇斗艳的少妇犹如庭院里栽植的繁花盛锦,各怀心事又不愿提及,昆曲一曲,却难回当年。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心心念念牵挂大陆的旧情,换得却是一生悲怆晚景凄凉,可是谁又能怜悯谁呢,多少人在那岛上怅然终老不得返乡。
一直觉得台湾作家的作品里有一种大陆人企及不得的美。像是四面八方的海风,猛烈或者温柔,缓急有度。像歌声里唱到的台北冬季的雨,清冷惆怅,浑然不觉皓首白发,又天上人间。大陆这边毕竟习惯了革命和批斗,冷硬的情感一时半会儿还焐不热。白先勇那样年轻的时候写下的故事却道尽了台北的一座城的满腹心事。他写女性更胜几分,粗细有致。很多人评价说白先勇沾染着张爱玲的写作习气,不过他比张爱玲那海派的风格又内敛一些。也许是《边城》时期的沈从文,行云流水,不过湘西和台北一个山野一个城市,又不能相提并论。
而那是个如何的台北啊,朦胧在在面朝大陆深情的记忆里,在南京六朝金粉的怀想里,在大上海十里洋场的怀想里,在内迁西南广袤土地的怀想里。那些人,大转折大变革的背景下,命运无常,有几个能看透呢。
十天以前读完了《台北人》,十四个故事十四组人物。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书籍被时间和空气泛黄了书页,被借阅过的双手翻破的页角,不过白先勇笔下的人物却穿过这年月依稀生动如昨日一般。一口气读过,好像那时候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持着一样的脾气秉性,可是再读下一篇,又发觉我们和他们还是有了距离,历史到底还是静静的暂停了几秒。尹雪艳永远都不老,永远像在上海白乐门那样一径浅浅微笑,眼角都不肯打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她搂着那年轻男子起舞,两行泪水里又是回忆又是年华不再的辛酸。游园惊梦中那争奇斗艳的少妇犹如庭院里栽植的繁花盛锦,各怀心事又不愿提及,昆曲一曲,却难回当年。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心心念念牵挂大陆的旧情,换得却是一生悲怆晚景凄凉,可是谁又能怜悯谁呢,多少人在那岛上怅然终老不得返乡。
一直觉得台湾作家的作品里有一种大陆人企及不得的美。像是四面八方的海风,猛烈或者温柔,缓急有度。像歌声里唱到的台北冬季的雨,清冷惆怅,浑然不觉皓首白发,又天上人间。大陆这边毕竟习惯了革命和批斗,冷硬的情感一时半会儿还焐不热。白先勇那样年轻的时候写下的故事却道尽了台北的一座城的满腹心事。他写女性更胜几分,粗细有致。很多人评价说白先勇沾染着张爱玲的写作习气,不过他比张爱玲那海派的风格又内敛一些。也许是《边城》时期的沈从文,行云流水,不过湘西和台北一个山野一个城市,又不能相提并论。
而那是个如何的台北啊,朦胧在在面朝大陆深情的记忆里,在南京六朝金粉的怀想里,在大上海十里洋场的怀想里,在内迁西南广袤土地的怀想里。那些人,大转折大变革的背景下,命运无常,有几个能看透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