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门 读后 本文转自微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主要内容:
一、在平原上,人们的思想是如何被统治的?
这一部分是文中两条叙事线索的第一条,主人公呼伯,深刻地了解平原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方式,通过对平原文化的把握,以及对人性中欺软怕硬、自私自利、随波逐流的利用,实现了他在呼家堡这个村庄,长达四十年不倒的统治。书名《羊的门》的寓意是指,人们似乎已经成了整齐划一,任人驱使的羊群,呼伯则成了主宰羊群行走方向的唯一之“门”。呼伯先是牢牢抓住了平原文化中“人,是活脸的”性格特点,通过整治村里私偷公粮的事树立威信。同时,还通过“两斗两立”打破原有的旧秩序,建立一种以他为中心的新秩序。第一斗是斗迷信,第二斗是斗私心。第一立是立新村,第二立是立村规。通过“两斗两立”,村民们分化了族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将乡村中以同姓家族为单位的势力团体全部瓦解,使人们变成一只只彼此孤立的“羊”,只听奉呼伯这一个“主”的指令。呼伯最后临终的时候想听狗叫,村民们纷纷跪在地上学起了狗叫,这是题目《羊的门》的点题,一群被驯化了的、悲哀的羊和一个丢掉了人性的、孤独的神。
二、官场争斗中都有哪些常见套路?
这是小说中的第二条叙事线索,是现在进行时的官场争斗,这条线索也是为塑造呼伯这个神一般的人物而服务的,因为每当呼国庆在官场中遇到麻烦,总是这位手眼通天的呼伯来帮他解围。官场套路一:树大好乘凉。在官场上,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会有自己的关系网。书中这条官场争斗的故事线索,表面上看是“呼”“王”二人的斗争,实际上是他们背后的李市长和呼伯的较量。官场套路二:“借刀杀人”。斗争的双方往往不会正面冲突,而是撺掇别人举刀冲锋,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拿人当枪使。范骡子就是王华欣的一把枪,因为贿赂不成恨上了呼国庆,恰逢呼国庆跟妻子闹离婚时,范骡子教唆呼夫人状告呼国庆,在王华欣明里暗里的运作之下,呼国庆即将被调离原职。危急之下,呼国庆找到了呼伯。这个手眼通天的老人,人际关系网早已遍布省市县、甚至中央领导层。很快,李市长接到了省领导的指示,要求对呼国庆的人事任命进行复议。官场套路三“人走茶凉”。当人不在领导位置上,过去的政策、过去的部下全要发生变化。王华欣调动离开县委之后,范骡子不仅转而投靠了呼国庆,还给呼国庆出主意,端掉过去王华欣扶持的,生产假烟的造假村。呼国庆经不住情感的诱惑,从这笔钱中拨出了一百万元给了自己的情人,这事不巧被范骡子知道了。官场套路四,“欲取先予”。要想求别人帮忙,或者想拉拢人,都要先付出,然后才容易取。一直被动挨打的王华欣为了拉拢范骡子,不仅掏心掏肺地请范骡子到高档酒店吃饭聊天,还许诺范骡子帮他晋升职位。范骡子再次倒戈,协助王华欣搜集呼国庆挪用公款的证据。呼国庆被拉下马,进了公安局。呼伯联络省里银行、报社、组织部的主要负责人联合向李市长施压,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多方面对李市长进行封锁和打压,逼得李市长不得不让步,撤销对呼国庆的纪律审查。
三、中原文化中有哪些处世之道?
“种人之术”就是我们当今社会所讲的经营人脉,这或许可以称作一种权谋,但呼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这种权谋与仁义结合在一起。因为呼伯的人际经营是长期的,只要他看中了你,认为你是人才,就会像种树一样,长此以往的对你进行情感投入。“活小”就是低调不张扬。在平原上,没有大山大水的依托,人就显得无依无靠,同时这一块土地在古代多兵马战乱、多自然灾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需要有野草一样的韧劲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作者也把这一块土地称作“绵羊地”。人们要谨小慎微、低调内敛的谋求生存。平原人是“活小”的,树大就要招风,做人不可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