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沟通的范例
很难相信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181个人进行了评价,毕竟在我的感知中,大部分人都在埋怨和父母相处的不宜。虽然我们很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异,以及父母原生的性格问题,都很有可能造成沟通上的问题。更难的是,大部分的人其实在沟通上都缺乏足够的技巧,在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就更容易失去控制,让自己最本性的一面暴露出来,言语和冷暴力造成的伤害,往往都给亲密关系造成伤害。
本书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父母难于相处,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主动或者意愿上希望这样,而是他们自己出于保护自己,或者否认自己的不利情况而出现的,这是一个人正常的反应。第二,成年子女在面对难以相处的父母时,最重要的是用共情的方式参与到和父母的沟通中,设法去了解父母此项行为的背后成因,并用共情的沟通,避免和父母的直接冲突,而是让父母感觉到你是和他们站在一起而不是对立面上。
本书提到了6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包括了
依赖型的父母——你跑到哪里去了,你怎么不管我
泼冷水型的父母——昨天我还是全世界最棒的儿子,今天就成了没心没肺的东西,我不需要你教我怎么做
自恋型的父母——我妈是太阳,其他人只是绕着她的行星
控制型的父母——必须每天9点准时给我打电话
自毁型的父母——我爱吃多少就吃多少
恐惧型的父母——我妈总怕我生病,只要我留一点点鼻涕就帮我请假
虽然在各种案例中,你能看到美国特色的生活痕迹,但和自己父母结合起来,我也看到了为什么有时感觉难以沟通的原因。
找到了原因,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本书中提出了三种方法,第一是共情沟通,这部分,其实可以再看看《非暴力沟通》的相关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作者也承认这种沟通方式是可以适用于除父母以外的其他沟通对象的),第二则是借助专业力量,比如医嘱和护工;第三则是对风险做适度评估。
个人觉得首先这本书所教授的内容,其实在非暴力沟通中已经全部涉及到了,可以认为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应用场景。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含金量,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且很认真的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就是很了不起的工作了。更何况其中一些方法的确引起了我的共鸣。
力荐。2021年第2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