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憋屈的一部小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的真憋屈,哪怕最后施计捕凶,也难以解开前面的憋屈感。
《寂静证词·无声》,用时三天看完。其中我数次停下阅读,每次看到网络舆论,心中总有一股憋屈感。
网络暴力,一个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本书数次涉及舆论,不管是凶手设计的诡计也好,主角反击的手段也罢,甚至最后查得的凶手行凶的动机,都与舆论有关。
书归正传。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则连环杀人案,几个死者的死与他们之前散播的谣言导致谣言受害者自杀有关。经过调查,这几起杀人案牵扯到五年前的悬案与二十年前的旧案。刑侦队队长阎非与新闻记者萧历一同查案,找到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并顺藤摸瓜查出幕后黑手,并施展计谋,让真凶自行落网。
作者的文笔不错,行文流畅,人物立体,性格鲜明。案件侦查的逻辑清晰,其中包含的推理分析也很不错。故事构架本身迷雾重重,悬念设计恰到好处,让人不自觉想继续往下读。
这部小说令人称道的地方,便是关于舆论的讨论。
小说中,几名凶手的动机,都是因为舆论。或是被舆论破坏了原本的生活,或是被舆论逼到自杀,或是被舆论攻击身旁的亲人。为什么幕后的真凶能轻易利用这些凶手?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遭遇过网络暴力的侵害。
“既然法律无法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那就由受害者来实施惩戒讨回公道。”
错的是凶手吗?故意伤害他人当然是错的。但是,凶手也是被舆论迫害的人,而造成这一切的网民,就没有错吗?
多少人曾因为网络舆论被逼自杀,现实里这些人群并非少数。论坛、wb、贴吧,甚至是db本身,在这些网络平台上,舆论经常出现。
“或许在你看来无关痛痒的几句话,便是杀害他人的利器。”
看的很憋屈,真的很憋屈,因为哪怕到了结尾,网络舆论并未改善,只不过关于案件的舆论,被有意引导,站在了警察一方罢了。
正所谓,治标不治本,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案子解决了又如何?这次凶手抓住了,但只要网络舆论这个病态的社会现象没有改善,那还会继续出现被舆论逼死的人。
正如书中所言,网民都是善忘的。这个案件结束,一时间或许能约束一下他们在网上的发言。但过三五个月,谁又会记得这个案子?到时候,一切都会再次重演,大众舆论审案,舆论逼人自杀。所以,哪怕最后抓住了真凶,那种憋屈感还是堵于心口,意难平。
虽然读的很憋屈,但不代表这部小说不好。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给予读者的一个警醒——舆论的威胁。
哪怕能在小说中解决问题,那又如何?现实里的舆论并未改变。因而,在读了此书后,我们应要谨记,谨言慎行,你在网上的一言一语,都有可能对其他人造成伤害,甚至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提一句题外话,作者这部书的构思,几乎跟我的构思一模一样——撞构思这种东西竟也发生在我身上,实在令我哭笑不得。
(严重剧透)
幕后真凶,犯下“七一四”案件的动机,就是为了报复警察。为此,他做了许多准备——“完美”犯罪、“随机”杀人、嫁祸他人。
不巧,这也是我去年的一个构思:凶手挑选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死者,挑选一个能实施“完美”犯罪的地点,挑选能完美嫁祸的对象,筹划多时,最后实施犯罪,仅仅是为了报复警察。
虽然不能再写了(毕竟已经看过这部小说了,写出来怕是要被骂抄袭),但还是挺开心的,毕竟有人用了这种构思作为小说的底,说明这个构思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