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书想到的

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文科中最偏向科学的一门学科,所以不经意间也增加了理解它的难度。历史是最难懂的故事,也最让人无奈。因为在历史里面,人类的自大无用毫无遮掩地表现出来。以前,我觉得历史是胜利者与掌权者撰写的篇章;但是现在,倒翻觉得谁都控制不了历史,无论是权贵还是民众,都是历史这个棋盘中被控制的棋子,每个人的影响力都有限,根本无法力挽狂澜,扭转时局。英国人把王室看成是象征,特别是女王本身,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可我在《女王》中怎么是满目的闪耀着愚钝的光辉的皇冠呢?我被教育了十几年英国对于香港的侵占之可耻性,可为什么我却庆幸有这一段历史呢?义律、璞鼎查、德庇时、文翰、包令等,这些当时掌握香港命运一时的人物,不也都纷纷退场,后人看来不也是他们艰难地在与商人以及中国政府做着妥协么?他们又对香港社会的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光辉显耀的只能是一时而已。贫穷困苦也只是几代罢了。那么又是谁在掌握全局呢?是神明?是虚无?还是时间?如果说,在我们之上,真的有一个能够控制全部的存在,那么我们学习科学的意义又何在?学习历史的理由又何在?
香港本是地球上一个绝不起眼的小岛,它从一毛不拔一路发展到如今的繁荣,正是整个世界的写照。它的历史就是世界的历史,是浓缩,是精华,是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窗口。也许,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循环,是不断地重复。香港从一个罕有人烟的渔村到被璞鼎查执意占有——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支持地占领舟山,鸦片贸易依旧受阻到逐渐畅通,拨开了历史的晨雾,终于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城市。可以看出,香港代表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繁荣的经历——受了资本主义的刺激,发展贸易并且加大与外界联系。与别的殖民地相比,为何香港会胜出一筹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还是香港地区的法治法规比较健全,香港社会是一个很有“规则”的地方。这里是理性完全占上风的城市,虽然没有南美和西班牙那样火热的激情,但是却换来了世代的繁荣与秩序。陈冠中说,香港是被抽读的。这样,他们的故事才动听,容易记住和叙述;香港很好用隐喻来概括,也可以供大家拿去做隐喻,知道太多,记得太多,不利隐喻运作,好故事就是要去掉芜杂,是简约,压抑和遗产。香港的确是一个好故事。它振奋人心,但与台湾相比,却又略显肤浅。因为它被自动忽略的历史,被抽掉真空的时间,被遗忘的过去。而台湾则不会。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吴念真说,台湾人最可怜,大陆和日本抢来抢去,有问过台湾人的意见么?台湾是个让人动情的地方,而香港则让人动心。
历史学是否真的有信服力?如果它只是数据是出场人物,那它拥有足够的拥蹙。可惜它不是。更可惜的就是在大学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断代”史,是记忆的工夫,是一个个事件,而不是连续的“历史”。所以至今为止,在许多人脑海中,包括我自己,尚未自然形成一个世界历史谱。世界如何发展至今?人类文明如何延绵下来?人类社会中冲突力量的对抗与决战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不知道。历史不是冰箱中的冰格,不是可以轻易隔开的小方格。它是水系,是互相联通的池塘,一环扣一环,彼此影响。单纯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具有着单薄的意义。就像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我记得整整12年,对此我重复着这样的话“林则徐是爱国的,虎门硝烟显示了我们对于禁烟的决心。” 12 年, 我记忆着同样的东西,全然没有发展。可是,虎门硝烟对于战争的影响,对于香港的影响,是从未提及。有时候,过分地强调事件,强调它单方面的意义,是种洗脑。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还不仅如此。《香港史》由一名英国学者写成,站在西方文化的巅峰看待,受到了西方世界极大的欢迎。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不时发现此书中有许多论调与中国学者的看法是不同的。比如,琦善在他们眼里成了诚实友好的官员,比如,鸦片战争是英国人竭力避免的且并不是因为鸦片贸易的缘故——事实上,他们为了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愿意断绝鸦片贩卖。像这样,当政治与国家利益过多掺杂于历史学研究中时,学者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国家来选择自己的立场,而此时的理性则让位于了民族情怀。或者说,我们都是被框住的困兽,在笼子中尚且将就,甚至觉得舒适,但是被放生之后,会发现,原来过去念叨的是那么地片面,是那么地缺乏说服力。就像李存信,从山东的小山村以杰出的芭蕾舞演员一直舞到美国。突然发现,过去信仰的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教诲,被外面的世界击得粉碎。原来过去自己不过是一个意淫者,凭着脆弱的信念做着一切。如同先确定“英国帝国主义丑恶的侵略本质”后再来就鸦片战争一样,目光不自禁地被缩小,自由的思考被压抑。
以后看文学,要中文译本与原版同时必备。历史也是一样,要多听众方所言,才能够得出自己的评价。要理解这个世界,就要跳出这个世界所设的约束,横跨时空,以一个边缘人局外人来审视淌过的岁月。
香港本是地球上一个绝不起眼的小岛,它从一毛不拔一路发展到如今的繁荣,正是整个世界的写照。它的历史就是世界的历史,是浓缩,是精华,是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窗口。也许,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循环,是不断地重复。香港从一个罕有人烟的渔村到被璞鼎查执意占有——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支持地占领舟山,鸦片贸易依旧受阻到逐渐畅通,拨开了历史的晨雾,终于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城市。可以看出,香港代表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繁荣的经历——受了资本主义的刺激,发展贸易并且加大与外界联系。与别的殖民地相比,为何香港会胜出一筹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还是香港地区的法治法规比较健全,香港社会是一个很有“规则”的地方。这里是理性完全占上风的城市,虽然没有南美和西班牙那样火热的激情,但是却换来了世代的繁荣与秩序。陈冠中说,香港是被抽读的。这样,他们的故事才动听,容易记住和叙述;香港很好用隐喻来概括,也可以供大家拿去做隐喻,知道太多,记得太多,不利隐喻运作,好故事就是要去掉芜杂,是简约,压抑和遗产。香港的确是一个好故事。它振奋人心,但与台湾相比,却又略显肤浅。因为它被自动忽略的历史,被抽掉真空的时间,被遗忘的过去。而台湾则不会。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吴念真说,台湾人最可怜,大陆和日本抢来抢去,有问过台湾人的意见么?台湾是个让人动情的地方,而香港则让人动心。
历史学是否真的有信服力?如果它只是数据是出场人物,那它拥有足够的拥蹙。可惜它不是。更可惜的就是在大学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断代”史,是记忆的工夫,是一个个事件,而不是连续的“历史”。所以至今为止,在许多人脑海中,包括我自己,尚未自然形成一个世界历史谱。世界如何发展至今?人类文明如何延绵下来?人类社会中冲突力量的对抗与决战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不知道。历史不是冰箱中的冰格,不是可以轻易隔开的小方格。它是水系,是互相联通的池塘,一环扣一环,彼此影响。单纯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具有着单薄的意义。就像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我记得整整12年,对此我重复着这样的话“林则徐是爱国的,虎门硝烟显示了我们对于禁烟的决心。” 12 年, 我记忆着同样的东西,全然没有发展。可是,虎门硝烟对于战争的影响,对于香港的影响,是从未提及。有时候,过分地强调事件,强调它单方面的意义,是种洗脑。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还不仅如此。《香港史》由一名英国学者写成,站在西方文化的巅峰看待,受到了西方世界极大的欢迎。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不时发现此书中有许多论调与中国学者的看法是不同的。比如,琦善在他们眼里成了诚实友好的官员,比如,鸦片战争是英国人竭力避免的且并不是因为鸦片贸易的缘故——事实上,他们为了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愿意断绝鸦片贩卖。像这样,当政治与国家利益过多掺杂于历史学研究中时,学者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国家来选择自己的立场,而此时的理性则让位于了民族情怀。或者说,我们都是被框住的困兽,在笼子中尚且将就,甚至觉得舒适,但是被放生之后,会发现,原来过去念叨的是那么地片面,是那么地缺乏说服力。就像李存信,从山东的小山村以杰出的芭蕾舞演员一直舞到美国。突然发现,过去信仰的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教诲,被外面的世界击得粉碎。原来过去自己不过是一个意淫者,凭着脆弱的信念做着一切。如同先确定“英国帝国主义丑恶的侵略本质”后再来就鸦片战争一样,目光不自禁地被缩小,自由的思考被压抑。
以后看文学,要中文译本与原版同时必备。历史也是一样,要多听众方所言,才能够得出自己的评价。要理解这个世界,就要跳出这个世界所设的约束,横跨时空,以一个边缘人局外人来审视淌过的岁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