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的贝律清——再从写法角度试析《嫁入高门的男人》的含蓄之味
这里也来发一下吧w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丽莎面(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76768834/
之前《高门》那篇文评底下高频出现的留言就是“看过很多遍”。《高门》为什么耐看?个人觉得这实实在在是一篇写得很聪明的小说,野心不大,篇幅轻盈,借力巧妙,针脚细密,写法又别致。
和那些直露得恨不能把剧情掰开揉碎了直接喂到读者嘴边的文相比,《高门》首先是含蓄的,它的含蓄里仿佛可见一种久违了的读作之间的信赖关系,当然也许也只是作者不care,她足够从容,并不着急读者看没看懂XDD
《高门》的含蓄也不仅仅是剧情信息的给递上,这含蓄其实可以从贝律清这个角色来展开说。
撇开贝律清,《高门》其他的人物脸谱都是世俗化的,世俗化的势利、愚昧、钻营、蔑视,乃至于路小凡,一副庸常的柔软心肠,面上也是一个世俗的窝囊老好人形象。时代的楔入以及作者对世俗面貌尖锐的洞察和准确的还原更让这些“世俗化”落了地,人物读来是一种历历在目的可气可厌又可怜可亲。
但贝律清一出现,故事似乎就又被牵回了感情小说的氛围里。他是个完全按着感情小说的类型期待长的人物,俊美,有能力,家世地位不凡,男主的谱摆得十分足。
——在这样套路化的形象与相应的心理预期之下,贝律清似乎应该在剧情中拥有更多的出场,更透明的心理活动,更有力的推动剧情的动机与行为,以飨读者对他的好奇心。
但《高门》出其不意,它对贝律清的呈现方式是间接的,正文由始至终都通过路小凡单方面的视角来呈现贝律清,贝律清在这样的叙事关系里是客体化、片面化的。他的行动被裁剪,他的所思所想被隐去,读者的上帝视角失灵了。你只能通过路小凡与他的接触去观察他,判断他。再结合贝律清话说三分满,情绪不上脸的含藏内敛,可下判断的信息进一步减少,贝律清越加模糊影绰。
客体化的角色塑造,构成了含蓄的第一重表达,但不直露不意味着不可解。当读者把贝律清从一个陌生人生生读成熟人,暗埋于文中散碎的行为含义被一一解读,这个为人设所累的男人的好笑可爱之处才渐渐变得一览无遗。
含蓄的第二重表达在于对贝律清的塑造方式中隐含了一种审美,客体化片面化实际上是对角色形象有选择的披露,换句话说,这也得以成全了贝律清的体面。
上篇文评提过,贝律清的体面是贯彻始终的。他最失态处也不过是错愕。哭天抢地火葬场名场面?不存在的。作者始终没有以牺牲人物形象的方式去直露地解释他的情深,贝律清一以贯之地维持在他的人物角色里,贴合身份与性格,没有降格成狗血火葬场追妻的芭乐攻,可喜可贺。
但角色的体面在剧情推动上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贝律清的体面和他身处高位的矜持傲慢其实将他架到了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有些话只能说一半,有些事也只能做一半,像是他在床上对路小凡说,我们还跟以前一样,结果被路小凡一问哪个以前,他就不作声了;或者是在天津借看地“偶遇”路小凡,被路小凡一拒他也不再强求;再或者是把车停在路小凡的必经之路上等着小凡来和他打招呼等等。他的体面里包含了一种避免招致自身尴尬结果的行事预判,因此他言行的表态多半是暧昧的,以至于两人对彼此这段关系在理解上的错位进一步加深。
而得以缓解贝律清体面掣肘的,是林子洋这个角色。林子洋实在是贝律清世俗化的延伸和补足。他与贝律清的唱和弥补了剧情中路小凡的视角局限和贝律清的“体面局限”,比如林子洋拉着路小凡去看贝律清帮他出头——以示贝律清对路小凡的在乎,比如整治路小平,借小凤撸掉他的工作好让路小凡再去求告贝律清;比如结局求婚戏码里的误会澄清担当,甚至还能算上替贝律清挨路小凡的一喷XDD(体面风光贝律清,脏活累活林子洋
他在不少场景里都替贝律清说完了剩下那一半的话,甚至大约说出了贝律清内心不太敞亮的心思。林子洋是林子洋,但某一方面,他也是不太体面的贝律清。
当然,含蓄在这篇文里最有趣的功用,还是它环环相扣地铺垫着两人间的误会,直到最后路小凡报复贝律清的高潮到来。
结合番外《最长情的告白》梳理贝律清对路小凡的情感线索:(刚见面)同情—(了解加深后)在意—自我挣扎—(意外发生关系)喜欢—(李文西)试探—(五年后回国)再度追求。
但这样的情感轨迹却恰恰和路小凡的感情与心境背道而驰——在路小凡一派天真赤诚地接近贝律清时,贝律清还自矜于身份,天鹅白鸭子直接把路小凡打回原形;在路小凡努力地站稳情人位置时,两人间琐事的牵缠利益的交杂又搅浑了路小凡的心意,让贝律清出了”试探“的下策。而当五年后的贝律清终于想再度和路小凡重修旧好,路小凡却在往昔的一盆盆冷水里学会了做一个识趣的城里人,对贝律清诸般喻言语于行动的意思表示视而不(敢)见。
尽管靠着贝律清多番手段又怒甩报纸,两人又恢复了同居的日子,但这其中并没有心意笃实的交换,两人完全处于不同的感情语境之下。结合贝律清不说敞亮话的一贯作风,路小凡对于贝律清的若即若离依然PTSD,而且他对自己“备胎身份”的自觉与卖身偿债的自嘲,也暗含着两人并不对等的事实。
两人在这段关系里看似和谐,实则牛头不对马嘴,并且进少退多,终于一退再退,退到了宋倩玉——这里有一个细节,路小凡在向两家人激进出柜后,贝沫沙召开家庭会议,决定对路小凡的处置。路小凡在贝沫沙的建议和问询里两度去看贝律清的表情,想看看对方是否有什么触动与表示,但是后者都面无表情,实际上贝律清想的大约不过是先稳住贝沫沙,后面期货把钱赚够再和路小凡作跑路打算——但是缺乏直接交流以至于信息极度不对等,宋倩玉一事的误会才终于导向了路小凡爆发的结局。
整个故事在双方——一个碍于身份性格不说囫囵话,一个碍于身份性格不敢多问的人物塑造下,将误会进行到了底。贝路之间有别于其他cp十分独特的一点是,他们的感情表达特别老派,从头到尾没有两人之间的直面交锋,表白也好撕逼也好,都没有,直白的言语在这两人之间会显得十分肉麻。
这样的老派含蓄却以退为进地制造着戏剧冲突,让人耳目一新。“含蓄”的作用力环扣层叠地织成了一张大网,牵一发动全身,巧合伴随着误解,与人物性格绞缠,与剧情事件紧扣,一浪推着一浪地去。人物在那之间一退再退、退到了底,冲突矛盾积怨误会被挤压到了极限,最终一水儿地火山喷发,把过往一切进行了一场大清算。
现在将《高门》摊开来看,这绝非一个大的复杂的故事。但是作者手执平庸的故事材料,却一面通过路小凡主视角进行信息与情绪的引导,一面将贝律清的含蓄贯彻到底,利用充分的叙事技巧将一个原本平庸狗血的故事讲得迂回折转,别开生面,仿佛一座占地不大的小园子,在主人家遮藏绕隔的拾掇之下,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可见故事的精彩与否,与格局大不大并无关系,与其大而处处漏风,还不若这样小而扎实,况味无穷。
另一篇《高门》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