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慢》是主题还是标题?

更多书评请浏览:www.yizazhi.cn——壹杂志,一个人的杂志
人们总是妄图能够揣测小说家在一部小说中所要阐述的主题,无论是作品中分析还是从小说家接受媒体的访问录中去观察,许多人总是得意洋洋的认为自己窥探到了小说家最准确的心理,但是事实上最终不过是自己的想当然的理解而已。
所以,我因为阅读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所理解到的东西,不过是我的个人理解而已。或许——我也期望这样——我的理解会合昆德拉的最初设想有不谋而合的地方,但那绝对不是我对昆德拉了解有多们的深刻——没有人会对一个小说家了解多么深刻,包括小说家自己,每个小说家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性格存在在不同的小说里,他们到底有多们的复杂,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由于我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上面的想法,所以在我读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仍旧不敢确定当初米兰·昆德拉把“慢”这个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是想让它作为小说的主题还是仅仅是作为小说的标题。
米兰昆德拉曾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注明的演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这篇演说中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做劳伦斯·斯恩特的小说家在创作《项迪传》这部小说。但是在写完小说的开头之后,斯恩特忽然想写另外一个故事,然后笔锋一转就把开始设想的小说的主人公给遗忘了。
米兰·昆德拉不承认,斯恩特的这种创作手法是在耍弄小说技巧。昆德拉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创作小说,是因为人们想探究“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对于斯恩特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小说的行动和大结局,而在于小说行动的阻塞和中断。
想必,米兰·昆德拉是非常同意斯恩特这个观点的。在《慢》这部小说中,阻塞和中断随时发生。开始的篇章“我”(千万不要认为我就是米兰·昆德拉)和妻子准备去城堡参加一个宴会。作者并没有交代这个宴会是谁开的,关于什么的。而是大篇幅的开始讨论法国每年的交通事故,以及科技革命带了的速度快感。当我开始为昆德拉枯燥的说教和政论笔调产生厌烦的时候,他的笔锋一转,开始讲另外一个作家创作的中篇小说,一个骑士和一个侯爵夫人的短暂,却复杂的一夜恋情,接下来就又引出小说家对于享乐主义的看法与论点,枯燥而又有掉书袋的倾向,流畅的故事再次产生了阻塞。在下面的故事中,这个骑士几乎被遗忘了,而相继出场的有知识分子贝克、文森特、一个捷克的昆虫学者,一个昆虫学大会。中间骑士看起来并不甘心自己的主角地位被取代,而不住的跳到读者们的面前,将前一个故事打断。
还好,我们在之前看到的所有的断断续续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角们,都在这个城堡里会面了——在二百多年前,骑士和他的侯爵夫人发生一夜情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这些人们继续扮演着他们在原来故事中的角色:一个电视导演疯狂的追逐贝克,贝克疯狂的追逐电视镜头,文森特疯狂的反对贝克结果却遭受了他认为的奇耻大辱,“我”和妻子则一个清醒着,一个在梦中观察着城堡里发生的一切。
也许在小说的最后,小说本身终于想起了它自己的开篇,它并没有遗忘开篇中的那种速度感,也开始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慢。于是骑士连同他乘坐的马车也神奇般的登场了,他与文森特见了面,马车和摩托车在二百多年后的城堡见了面。两个人都经历了一次神奇而难忘的夜晚,都迫不及待的对人诉说。可是就是这两个心情极其相似的人儿都有意无意的将对方的倾诉欲望打断,以至于气氛陷入尴尬中并不欢而散。
明日不再来,米兰·昆德拉写到。马车消失,我的车子启动。故事就此而止。
除了开篇和结束,我没有读到任何与慢有关的文字。除了所感觉到的一种隐喻:故事不断的被阻塞,像极了交通中的堵车。时断时续,缓慢前进。如果说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写这部小说的主题,我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那么按照小说家本人说坚持的观点来看,在这部小说中,“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是为了电视机而存在(贝克),而乐遗忘而存在(文森特),为了作为舞蹈家而存在(贝克及其他政治家),为了享乐而存在还是为了荣誉而存在(捷克昆虫学者)?
小说不同评论的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评论只是给读者提供一种论点,你只能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而小说,则提供了无数种可能,你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可能。我想,《慢》就是如此。
更多书评请浏览:www.yizazhi.cn——壹杂志,一个人的杂志
人们总是妄图能够揣测小说家在一部小说中所要阐述的主题,无论是作品中分析还是从小说家接受媒体的访问录中去观察,许多人总是得意洋洋的认为自己窥探到了小说家最准确的心理,但是事实上最终不过是自己的想当然的理解而已。
所以,我因为阅读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所理解到的东西,不过是我的个人理解而已。或许——我也期望这样——我的理解会合昆德拉的最初设想有不谋而合的地方,但那绝对不是我对昆德拉了解有多们的深刻——没有人会对一个小说家了解多么深刻,包括小说家自己,每个小说家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性格存在在不同的小说里,他们到底有多们的复杂,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由于我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上面的想法,所以在我读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仍旧不敢确定当初米兰·昆德拉把“慢”这个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是想让它作为小说的主题还是仅仅是作为小说的标题。
米兰昆德拉曾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注明的演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这篇演说中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做劳伦斯·斯恩特的小说家在创作《项迪传》这部小说。但是在写完小说的开头之后,斯恩特忽然想写另外一个故事,然后笔锋一转就把开始设想的小说的主人公给遗忘了。
米兰·昆德拉不承认,斯恩特的这种创作手法是在耍弄小说技巧。昆德拉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创作小说,是因为人们想探究“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对于斯恩特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小说的行动和大结局,而在于小说行动的阻塞和中断。
想必,米兰·昆德拉是非常同意斯恩特这个观点的。在《慢》这部小说中,阻塞和中断随时发生。开始的篇章“我”(千万不要认为我就是米兰·昆德拉)和妻子准备去城堡参加一个宴会。作者并没有交代这个宴会是谁开的,关于什么的。而是大篇幅的开始讨论法国每年的交通事故,以及科技革命带了的速度快感。当我开始为昆德拉枯燥的说教和政论笔调产生厌烦的时候,他的笔锋一转,开始讲另外一个作家创作的中篇小说,一个骑士和一个侯爵夫人的短暂,却复杂的一夜恋情,接下来就又引出小说家对于享乐主义的看法与论点,枯燥而又有掉书袋的倾向,流畅的故事再次产生了阻塞。在下面的故事中,这个骑士几乎被遗忘了,而相继出场的有知识分子贝克、文森特、一个捷克的昆虫学者,一个昆虫学大会。中间骑士看起来并不甘心自己的主角地位被取代,而不住的跳到读者们的面前,将前一个故事打断。
还好,我们在之前看到的所有的断断续续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角们,都在这个城堡里会面了——在二百多年前,骑士和他的侯爵夫人发生一夜情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这些人们继续扮演着他们在原来故事中的角色:一个电视导演疯狂的追逐贝克,贝克疯狂的追逐电视镜头,文森特疯狂的反对贝克结果却遭受了他认为的奇耻大辱,“我”和妻子则一个清醒着,一个在梦中观察着城堡里发生的一切。
也许在小说的最后,小说本身终于想起了它自己的开篇,它并没有遗忘开篇中的那种速度感,也开始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慢。于是骑士连同他乘坐的马车也神奇般的登场了,他与文森特见了面,马车和摩托车在二百多年后的城堡见了面。两个人都经历了一次神奇而难忘的夜晚,都迫不及待的对人诉说。可是就是这两个心情极其相似的人儿都有意无意的将对方的倾诉欲望打断,以至于气氛陷入尴尬中并不欢而散。
明日不再来,米兰·昆德拉写到。马车消失,我的车子启动。故事就此而止。
除了开篇和结束,我没有读到任何与慢有关的文字。除了所感觉到的一种隐喻:故事不断的被阻塞,像极了交通中的堵车。时断时续,缓慢前进。如果说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写这部小说的主题,我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那么按照小说家本人说坚持的观点来看,在这部小说中,“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是为了电视机而存在(贝克),而乐遗忘而存在(文森特),为了作为舞蹈家而存在(贝克及其他政治家),为了享乐而存在还是为了荣誉而存在(捷克昆虫学者)?
小说不同评论的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评论只是给读者提供一种论点,你只能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而小说,则提供了无数种可能,你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可能。我想,《慢》就是如此。
更多书评请浏览:www.yizazhi.cn——壹杂志,一个人的杂志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