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那抹记忆中难以掩饰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这是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通过小时候,长大后等排比句的运用把离愁别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每次提到乡愁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首诗歌,而最近这本《民谣》却让我对于乡愁有了一翻新的理解,借由作者王尧之笔我们看到了那份被重新构建的记忆。 《民谣》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位少年的成长,是一个村庄的发展变迁更是一个民族意识的觉醒。它以一个个细微的变化来凸现了一个格外宏大的主题,让人过目不忘,读完整本书久久不能释怀。
“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这是《民谣》的开头,三言两语作者便勾勒出了一个静谧美好的景象让人不由得往下翻阅。通过再简单不过的开头这本书的细腻也一一展现出来。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通过主人公王厚平的视角看到了一年又一年村庄见微知著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记忆中熟悉的词汇“工分,大队,生产队,河流等”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新的体制,新的管理模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些词汇的“消散”是特属于那个时代的,也跟随着那个时代的覆灭而烟消云散,但无论何时丢不掉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在主人公口口相传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过去与现在鲜明的对比,无比感慨国家发展之强大之迅速。
书中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对于农村自然景观的描述。对于在村子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读作者的文字便感受到了无比的亲切,仿佛梦回童年一般。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现在人们都住进了楼房里,办公都在高楼大厦,对于自然的捕捉和感受只能从书本上获得,对于我们来说儿时玩耍的麦田和河流也是再也回不去的美妙场景。 总的来说《民谣》选择了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在表达层面作者就在无形之间加重了自己表达的难度。但是阅读以后我们却发现作者将那份随和和自然表现的清晰明确。其次,每一个人物之间的纠葛,每一个人物的发展变化都跃然纸上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每一个读者面前一般。看似是在写小人物的爱恨纠葛其实将大的历史背景已经一一浮现出来,如此以小见大的深厚写作功底不由得让我们每一个人感慨。
他二十年磨一剑; 他从长江学者到“汉语之子”,引起文学圈惊叹; 他把自己此生的文学理想与追求都一一揉碎刻画进了《民谣》里,努力的谱写着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伟大夙愿。 从文体结构布局上来看整本书采用了与众不同的编排顺序以年龄为跨度把少年到中年,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视角的切换与历史发展故事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将个体发展命运与时代变革联系了起来。从描绘的语言风格上来看整本书的语言都细腻精致,提到风景时静谧美好,提到人物时写实真挚让人过目不忘。
正如书封上说的那样水乡迢迢,且歌民谣。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