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霜雪繁,闻说真龙种,长风驾高浪,风散入云悲

《李自成》原有五卷本和十卷本两种内容相同的原著,精补本则采用四部曲的框架。每部以一句五言杜诗作为书名,分别为:一、《天寒霜雪繁》;二、《闻说真龙种》;三、《长风驾高浪》;四、《风散入云悲》。体现的情节进程则为潜伏一转折一挺进一败亡。由于整个小说是以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扼走向发展、复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悲剧历程为主线,四部曲的结构就显得较为合理。至于引用杜诗,则是出于对逝者审美情趣的尊重:杜甫是姚雪垠最钦崇的诗人,他写过短篇《草堂春秋》,有过写《杜甫传》的设想,在《李自成》单元标题中也曾用过杜诗(《悲风为我从天来》)。
姚雪垠未能完成而如今由俞汝捷补写的则是崇祯十五年(1642)冬至十六年(1643)冬的重要情节。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补写部分分为六个单元:《一败孙传庭》《汝宁会师》《襄水奔流》《烟波江南》《二败孙传庭》《威加海内归故乡》。上世纪七十年代,姚雪垠写过一份《《李自成》内容概要》。从《概要》看,其未完成的是计划中的第四卷。在上列六个单元中,有五个单元大致依照《概要》的构思进行补写,只是出于精补本追求洗炼的考虑,篇幅大大地简约了。补写部分不是独立的小说,而是一个补缀。其叙事风格宜与原著保持一致。除首次出场者外,各个人物的气质、性格及其在不同场合的言行思维和情绪反应均须与原著中的“这一个”相统一,或有所发展。情节则须首尾连贯,前后照应,将断裂处加以连接,阙失处弥补起来。
《李自成》并不是单纯反映明末农民起义,而是以这支农民起义军为中心,写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
《李自成》写潼关大战,脱尽《三国演义》《水浒传》之传统写法,疏密相间,呼应灵活,甚佩甚佩。《商洛壮歌》整个单元十五章,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而节奏变化,时而金戈铁马,雷震霆击,时而凤管鸾弦,光风霁月;紧张杀伐之际,又常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曳多姿。--- 茅盾《关于《商洛壮歌》》(摘自1975年6月18日致姚雪垠的信)
作者对明末历史背景有充分的掌握,博学多闻,胆大而心细,文笔朴素而生动,《红楼梦》以来,还少见这样好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吸取了西洋小说的写法,而又根植于民族土壤。--- 北京大学教授、美学家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