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杆上的金币与海浪上空的风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面世的《白鲸》(曹庸先生译本),复刻自兰登书屋1924年版本—— 从装帧到插图内容,都与初始版本大体一致。
这一版本最大的特殊之处,就是在封面上居然仅标注着“洛克威尔.肯特创作插图” 的字样,甚至没有印上小说作者麦尔维尔的名字。然而,洛克威尔.肯特是谁呢?


洛克威尔. 肯特(Rockwell Kent,1882— 1971),近代最难以定义的插画大师—— 他是艺术家与探险者的奇特混合体。
在其声名最为鼎盛的二十世纪初叶,由他所绘制插图的图书与藏书票在市场上奇货可居,畅销一时。另一方面,肯特却向往去人迹罕至的荒原生活:他在不毛之地盖造房屋、制造工具,独自过冬…… 其足迹远至阿拉斯加、格陵兰与火地岛。肯特所秉持的激进左翼自然主义观点、离群索居的隐士生活方式,为他的作品镀上一层怪异的神话色彩。


冥冥之中,赫尔曼. 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 1891)的灵魂与肯特互为镜像。然而麦尔维尔的所谓“探险”,却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因为生活所迫,他十八就跳上帆船做水手,此后四海漂泊。长篇小说《白鲸》,出版于1851年,面世后毁誉参半,销量惨淡。麦尔维尔后半生郁郁不得志,直到去世仍藉藉无名。然而,时隔近七十年后,文学界却重新“发现”这部巨著,将其奉为神作。


1920年,肯特接到为《白鲸》创作插图的委托。书中充满了肯特毕生所追寻的那些意象:狂暴的海洋、失事的船舶、饱经风霜的水手、世界尽头着魔的猎人。画家被这本书迷住了,他与早已逝世麦尔维尔,展开一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对话。他在工作室中画了又改,改了又画,交稿日期一拖再拖。
四年艰苦工作,期间经过三度延期,肯特的《白鲸》图集终于在1924年完工,成稿达到惊人的二百八十幅版画。


出版商收稿后大喜过望,立即付梓,封面上赫然印作:《白鲸,洛克威尔. 肯特插图》,连麦尔维尔本人的名字都没有印上—— 或许是因为肯特的市场号召力过于强劲,或许只是单纯的粗心大意。
岸边出版社(Lakeside Press)发行的三册套装版本,限量一千套,每套售价高达七十美元,面世不久就抢购一空。兰登书屋发行的单册版,第一版狂售七万册。那真是挥金如土的二十年代啊,连印刷品都能像珠宝一般熠熠发光。无论是点数着钞票的出版商,还是如日中天的肯特本人,都不能预料的是,《白鲸》出版之际,恰好位于肯特一生名望的巅峰,而画家此后的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日暮。


三十年代,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商业插画审美口味的变迁,肯特作为插画师的声望逐渐陨落,公众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激进,而艺术界又认为他的理念已经过时。1971年,肯特在纽约去世,其后迅速被世界遗忘,生前大部分作品均已散轶。


与之遥遥相应的是,时隔超过一个世纪之后,麦尔维尔名声越来越响。他生前绝不会想到,自己而立之年写下的《白鲸》,有朝一日会被视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正典之一,收录进中学教育的必读书目,与人类文明史上的诸神比肩而立。声名就像那枚钉在桅杆上的金币,嘘声与喝彩声都是海浪上空喃喃自语的风。
肯特与麦尔维尔,一个是冰原上跋涉的垦荒者,一个是怒海上搏击的捕鲸人,他们背靠着背,一语不发,坐在不同时空的书桌前,握着各自的笔,伏案工作。而故事里幽灵般的莫比. 迪克,游弋在永恒的黑色深渊中,用它巨大的冷漠的眼睛,凝视着每一个从历史的漩涡中幸存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