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心智跃迁的旅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我们本能地远离;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我们本能地不吃;当孩子做了一件不在允许范围内的事,我们本能地生气,甚至教训一番!
综上所述,我们的身体好像被设定了某种程序,当遇到开启信号,便自然产生某种行为。
你是否曾在心里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生活中,每当孩子做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行为时,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就像翻涌的岩浆,从腹部涌向胸口,最后从口中喷薄而出,对着他一顿暴脾气。
用《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一生》这本书中的话来解释,这样的状态是处于情感部分的。
本书的作者E.F舒马赫,是世界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先知”。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序言中写到,通过舒马赫的这本书使他学到了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使生命更有意义,这本书甚至给史蒂芬·柯维的事业和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启发他写下了经典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有智力的思考是《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一生》这本书的主旨,它指引我们通过构建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成为自己的主体。
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机械部分、情感部分和智力部分之分,而能区分这三个部分的关键在于一个关键词—注意力!
当我们对一件事没有施加注意力时,产生的行为时机械的;当我们对一件事有了注意力,但却被观察对象或者自己的想法吸引时,这时我们的行为倾向于感情判断的;而只有我们能掌握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干扰地去专注而理性地思考,就是富有智力的行为。
作者认为世界的“存在之链”包含:无机物、植物、动物、人。其四个层次最大的差别在于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差距。
作者认为“存在”层次的又包含了四个要素:物质、生命、意识、自我意识。在存在层次中,越高的层次的存在越是凌驾于低层次,比如:植物利用风传递种子;动物利用植物来充饥延续自己的生命;人利用无机物进行创造发明,利用来分担劳动力,甚至可以用自我意识来控制意识,改变惯常行为。
而人处于存在之链的顶层,不但拥有生命,还拥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三维体。
生命固然好理解,但是意识和自我意识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从百度百科的解释上来说,意识包含了自我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而在《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一生》这本书中,作者认为自我意识高于意识,自我意识是带有智力的思考,是内在的高认知的状态。
比如当我们感到难过、疼痛;当遇到不喜欢的行为生气、躲避等等,这些依靠外在信息判断的是属于低认知的状态。但是,当我们通过他人的肢体动作、语言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个信息转化的过程,属于内在的,带有智力思考的过程。
舒马赫认为,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反应是被程序化的,他的言行举止、任何反应更像机器。
那么,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带有“智力思考”的人?
“只有运转心灵,进行内在思考,达到认知与感官的契合,头脑和心灵的契合。”这是舒马赫给出的答案。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一些外在信息,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体会,无法辨别其规律、模式、底层逻辑等等。但是,内在思考是我们的“智能感官”,能够帮助我们辨识本质、规律等。
但是,人的认知契合也受认知能力所局限,舒马赫把这个局限称作“思维背景”的不同。他认为,思维背景决定了认知者的层次于认知对象的契合度。
所以,如果要达到更高的认知契合度,需要通过提升认知层次来实现思维背景的跃迁,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理性、更智慧、更幸福。
要想找到我们向往的生活地图,作者认为需要通过四种认知领域,即看自己、看他人、看他人眼中的自己、看世界。
首先,我们说说“看自己”。前面提到,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反应像机器一样的程序化,当意识操控身体时,就会出现程序化的反应。如果要摆脱程序化的行为,那么我们需要用自我意识来控制意识给我们设定的程序反应。
舒马赫认为,聚精会神专注于一件事,是对行为进行重新编程的有效方法。掌控我们的注意力,不被其吸引,就能使自己处于智力的思考。
接着,再谈谈“看他人”。舒马赫认为,人都是倾向于从“我”的意图去看自己,也习惯于通过他人的行为来看待自己,这就是生活中“误解”的来源。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所以,我们需要用身心来理解他人,减少个人主观的、感情化的判断。
“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认知”是舒马赫得出的关于认知和理解他人的层次。所以,当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他人通过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传递的信息时,需要通过内在思考将这些外化手段进行转化,通过判断感受、想法、意图等等再次进行二次转化。
第三,看他人眼中的自己。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总是趋于完美的,趋于自我设定的。但是,这不一定是真实的。作者认为,我们要通过看他人眼中的自己,客观地了解自己。
舒马赫认为,看他人眼中的自己,就是给自己“照相”,不正贴合了那句古话“以人为镜”吗!
最后,看世界。终究我们的生活是要与他人、与世界建立链接的,因此我们的生命才被赋予更大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受困于环境,而事实上我们受困于我们自己,当你愿意一次一次展开内心旅程之时,真正的价值创造次第呈现,而幸福也会如期而至。”这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宽诚讲席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写的推荐语中写下的一句话,也是读完这本书后感受最深的一点。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看世界的眼光。远离生活的烦恼与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进行心智的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