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总结

本书是王博教授在北大的庄子哲学课程总结而来,本文无意做出比总结梳理更多的东西。因此,下面的文字按照原书目录加以整理,等读过庄子原文也许再来调整充实。
一、引言与第一章
全书以《庄子的思想世界》开端,作者指出:发现哪些人的什么思想影响了庄子是很重要的,而“共同的东西正是表现分歧的最好舞台”。于是,与老子的枝节区别与本质相同、与孔子对立之下的接续性、与墨家法家在治国观点上的彻底背离、与惠施的对外物态度、与列子的有待与坐忘达到心斋等,充分展现出来了。
再往下,《狂人与狂言》一章,阐明了庄子内七篇的语言特色,同时作者指出:“我们当然要通过它(指文字),但是我们永远不要执着于它,只有这样,我们或许才不负庄子著书的苦心孤诣”。
二、内七篇
(一)《人间世》:身处何地?以何待之?
作者引用藏山云房主人的观点,指出人间世是全书的立足之处,是关注生命主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枢机”。
人间世是庄子感觉到的世界,是“圣人论而不议”的六合之内,尽管这世界存在着很多不遂人愿得关系,甚至有着生存威胁,庄子仍然对它做出有限度的肯定,而不是采取完全出世(实际上也不可能)的状态。对比之下,儒家总是积极参与改变世界,庄子则保持一种“游”的态度,若即若离。
对于外物的召唤,庄子以“心斋”的方式消除是非之心,并通过“坐驰”来达到心的寂静,从而“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庄子对知识做出了界定,即区分有知之知、无知之知,并远离说教。
(二)《养生主》:引出主题,养心无情——不怎样做
作者在本章讨论在人间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不是一个实在的物理空间问题,而是人的心灵生存态度问题。
对此,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化知识问题,他认为庄子从生和知的关系切入,引出庄子超越而不是简单否定外物(无论是知识还是儒家执意的道德),做到“虚心以游世、缘督以为经”,保持一种游戏的态度——中空处才有回旋的余地,因此必须面对社会、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当摆脱了对知识和技巧的执迷,养生也就化为对心的养护,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珍视,一方面是在领悟事理之后消解感情的“无情”
(三)《徳充符》:形体残缺,德之内充——要追求什么
开端,作者先以老子与孔子的“德”铺垫,指出庄子与他们的区别是:德与仁、礼无关,“含德之厚”者往往不是健康的赤子。德与形的对比就成为一条重要线索。
接下来,作者总结了“德”的状态,即“游心于道”:万物皆流变,而变化世界中的不变者,就是“独立而不改”的道,“德”就需要超越有形与区别,看到作为一体的外物。从而,作者再次指出庄子是不会“临人以德”的,不追求独断论。于是,最终就达到“才全”、“德不形”。
为了达到“德”,作者认为要"忘",倡导无用态度。
(四)《齐物论》:以心齐物,破除成心,吾丧我——怎样看待外物
外物是无法逃避的,追求“出世”是不现实的。因此作者认为庄子在谋求哲学意义上的解决,解决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使物不至于为心累,心不至于为物役。而核心,自然也不是变外物,而是改变内心。
“天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于是,我们应该“以天观之”,不过分看待万物的差别,做到“吾丧我”——以真心超越成心,放弃对“万物皆备于我”的追求。
我们要达到的,也就是在万物的本原之处,即追求“物之初”这个本原,也就是“道”。原来,“道”是无物(未始有物)、无封(物之间没有区别)、无是非的,道就是无。所以“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万物的差别对立在这里没有了,人就可以“游心于道”。
怎么做呢,就是要“寓诸庸”,不用不是无用,而是有用而不用。强调的是万物的相对性,从而化解了儒家一直强调的万物普遍性,以避免“大仁不仁”,停止一切争论。
(五)《大宗师》:道的颂歌,免于失真
作者认为庄子在此追求道的境界,一种天真的生命与生活。因为人是天的产物,而天就是人的“宗”,是在人间世之中又超乎人间世的依据。
对此,作者认为庄子追求一种真知,而不是纯粹关于外物不关乎生命的知识。同时还需成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的真人——弘扬道德价值的儒家丢失了真正的自己,也让其他人处于了“失真”。庄子希望以“忘”来丢掉这些枷锁:忘掉仁义、礼乐,逐步深入到“坐忘”,从而“同于大通”
(六)《逍遥游》:旅程的终点
作者认为“飞、上升”构成逍遥游的主题,在主题前出现的则是天与人的视角的对立,而通过上升就可以上升到天的高度。
正是在天的高度上,我们通过深入认识万物的区别而进入到忘记外物的层次,于是心灵得到了高举——尽管肉体还停留在人世间,但通过心的游,为自己创造轻灵无碍的世界。
(七)《应帝王》:生命主题下对治道的关注,生命意义上的帝王
“应”是顺应,应而不藏,从而不自以为是地将想法强加于人。“帝王”则是在处理与外物关系上的境界。
因此,心必须是虚静的,因为一般关于外物的知识“知偏而不知全、知僵而不知化、知隔而不知通”,所以要拒绝说教,“不遣是非”,否则将他者变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影子,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了。
三、总结
本书名为《庄子哲学》,因此也就不是围绕庄子全书,而是学界认为的出自庄子之手的内七篇讲解。作者有根据地调换了内七篇顺序,将作为庄子哲学出发落脚点的《人间世》提到最前,指出世界何为,以及庄子对世界若即若离态度的同时,简略地以“心斋”、“坐忘”对后文做出提示。
接下来是呼唤生命主题、点明对待知识态度的《养生主》;谈到自我修养要则、主张以忘达德的《徳充符》;认识万物差别而又跳出万物差别、抛弃成心做到“吾丧我”的《齐物论》;免于失真、对作为目标的“道”的颂歌《大宗师》;以及“逍遥游”之后将要成为的生命意义上的“应帝王”。
这七篇,回答了从世界如何、关注什么、追求什么、如何看待外物等系列问题,在其中,庄子的态度始终是基于养生之上的现实主义:既处于世界之中,又不过分关注世界;既承认知识的有益,又不为之疲于奔命;既认识到外物的区别,又不完全执迷其中;既了解一定道德价值等普遍性,又充分认识到好为人师的无意义。
总之,庄子关注的是养生,是不遣是非,是吾丧我,是心斋坐驰。面对一个现实的世界,不过分关注怎么改变它,甚至不过分关注怎么认识它,这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追求,完全是两个不同而都很有益的方向。
尽管不完全能付诸实践,这些已经足够值得我们珍视,当我们追求有用、追求知识、追求尽善尽美的时候,庄子的“吾丧我”、“无用之用”的智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