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教你读/做哲学

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读德勒兹?
因为今天的人读不懂哲学书了。但德勒兹教我们怎么读哲学,怎么做哲学。
德勒兹反复在其中批判的是作为访谈的电视节目,现在却成为一种有益地差异性重复,在不同地时间点,德勒兹面对不同的媒体(电影的、出版的、电视的、报纸的)需要反复地重复并且差异化地解释与再解释自身。
和今天的播客一样,当一位哲学家需要用语言当下地阐述自身的时候,那么这便是最好的进入的方式,比起构造出容易被其他人摆置和对象化为静态的系统,或者是由为了逃脱专有名词构建起来的逃逸的语言游戏,在每个不同当下的表达恰恰是生成的,无法被把握为一种同质的系统,「应该是一个不均衡的,异质的系统」(p191)。
在这些交叉的线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的不是变化的德勒兹,而是他一直在试图用不同的语言去捕捉、描述他想要指向的事物,由此我们将这些不同年份的表述之文字流打散,就如同他所说的:
快速阅读,与外界建立关系,流对流,机器对机器,联系经验,联系对任何人来说都与书不相关的事件,将书分割得七零八碎,让其他事物、随便什么事物发生作用等等,这种读书的方式是一种爱的方式。(p11)
我会标注页码,不会使用间接引语进行混杂或《对话》中Claire Parnet自作多情的匿名法,这就是如今学术研究的方式,但其实也是避免自恋,尊重读者的做法。
哲学史与书的机器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德勒兹对于哲学史写作的反思,这种批判首先来自于他所认为的,哲学应该发生的方式:
他认为他所写作的《反俄狄浦斯》是一部在法律上,面向15-20岁读者的(p10)。
当然不能说《反俄狄浦斯》已经摆脱了知识的工具,它还非常学院气,还相当圣贤气,这不是理想的大众哲学或理想的大众分析法。但是有一点令我感触良多:觉得此书特别难懂的人,恰是那些最有修养的尤其是具有精神分析学修养的人。他们说,何谓无器官身体?何谓欲望?相反,那些懂得不多的人,那些未受精神分析腐蚀的人倒没有那么多问题,他们毫无顾虑地将不懂的东西丢到边。p9
为此德勒兹有一段非常适用于今日的读书崇拜论的表述,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破除读书和哲学史崇拜的文字:
有两种读书的方式。 其一是将书视为一个反映内里的匣子,人们寻找其所指,而如果有人更反常或更堕落,他便去寻找其能指。人们将随后的书视为装在前面匣子里或包容前面匣子的一个匣子,人们将评论、解释、要求解释,人们将撰写关于书的书,如此这般,永不休止。 另一种读书的方式是将书视为一个非能指的小机器,问题只是:“这小机器灵不灵?运转得如何?”如果不灵,运转得不好,那就另换一本书。这是一种快速阅读法。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没什么可说明的,没什么可领悟的,没什么可解释的。这是一种电路的连接。我认识一些修养不高的人,他们凭他们的“习惯”,凭他们的理解方式,立刻就理解了无器官身体。这第二种读书方式与前一种相对立,因为它将书与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书是一部复杂得多的外界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写作是诸流中的一个流,同其他的流相比,它没有任何特权。它同其他的流,诸如秽语流、xx流、讲话流、行动流、xx流、货币流、政治流等等,构成了潮流、反潮流或回流的关系。p10
其就在于:
首先,读让自己有感觉的东西,去看书与自己身体、情感、现实的运转如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大部分书确实对大多数人运转不灵。
其次,不要或者少读后人解释阐释各种导读的文字 —— 这件事情很好理解:为什么随着时间进展,哲学大家的东西被留了下来,而哲学史研究者的作品没有?哲学史家似乎总能纵观全部的哲学史,但最后却只是一个研究者?—— 人们将评论、解释、要求解释,人们将撰写关于书的书,如此这般,永不休止。
哲学史在哲学上行使明显的镇压职能,这就是狭义的哲学的俄狄浦斯:「只要你没读过这个或那个,没读过关于这个的那个和关于那个的这个,你就不敢以你的名义讲话」p7
所以去读伟大作者写作的书本身吧,并且从访谈、从其他的哲学家的叙述中去找到切入的机会吧:去读德勒兹的《尼采》而不是读尼采研究者的论文,去读德勒兹的《斯宾诺莎》而不是研究斯宾诺莎的研究者,伟大的思想家之间总能形成如同行星的对应。德勒兹的地图应该用网状的结构画出,从随意的一个节点都可进入,而不是用搭建高楼的方式,没有底座就无法建构起大厦。
这些阐释的问题大部分在于其纠缠于「能指」,瓜塔里也有十分清楚的表述:
我们纯属功能主义者我们感兴趣的是某一事物如何运转,如何运作,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器。而能指尚属“其为何意?”)这一问题的范畴,这甚至是一个被划掉的问题。 对我们来说,无意识不想表明什么,语言亦然。功能主义失败的原因,是人们试图将它置于并不属于它的领域之中,置于大的结构总体之中,而它一经置入其中,这些大的结构总体便不能以其同样的运转方式形成了。与此不同的是在微观复数、微观机器、欲望机器、分子组合的世界里,功能主义却是王者。在这一层面上,没有诸如被称为语言机器一类的机器,有的是与其他要素一起存在于一切机器中的语言要素。无意识是一种微观无意识,它是分子的,精神分裂分析是微观分析。唯一的问题是其如何与强感、流、过程、部分客体,与一切不想表明什么的东西一起进行运转。p29
我们不问:xxx 表达什么,或xxx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能指所指的问题假定了一个稳定的同质的结构,但是对他们来说,语言是一种持续的流,表达之流(p28),是运动的而非静态的;并且从复杂科学或者是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去分析单独每个细胞的意思,却无法构造出整体生物体的运转,文章并非等于词语意思总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 所以重点是书是否运转,如何运转,
书本身就是一部机器。它不是用来反复阅读的,而是应该用来做其他事的。p29
如何做哲学?
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展开,我们就能看到德勒兹所认为的好的哲学写作应该是怎样的:他勾勒出一条逃脱出哲学史的哲学家,而正是这些哲学家让他感动,并且他也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逃逸者。
德勒兹将自己的写作做了大概的分期:
1 哲学史写作:
在将哲学史表述为一种镇压之后,德勒兹的压迫下的摆脱方式和得到的补偿方法是:
他非常喜欢反哲学史理性传统的哲学著作者(卢克莱修、休谟、斯宾诺莎、尼采等人之间有种神秘的联系),他很讨厌黑格尔和辩证法,而他写作的关于康德的书他将其当做一本有关于「敌军情况」的书。
他当时以将哲学史设想为一种鸡奸的方式来摆脱它:
我想象自己来到一位哲学家的背后,使得其生子,那是他的儿子,是畸形儿。那确实是他(哲学家)的儿子,这一点至为重要,因为确实需要由哲学家说出我让他说出的一切。而孩子是畸形的,这一点也十分必要,因为哲学家应该经历那各种各样的令我高兴的偏移、滑脱、断裂、逃逸。p7
就仿佛如同斯宾诺莎借助于笛卡尔主义(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p9),德勒兹借助于斯宾诺莎、柏格森,而我今天也借助于德勒兹一样,哲学史的写作应该这样发生。
德勒兹从哲学史研究写作开始,他将哲学史作为如同肖像画的存在:
同绘画一样,必须像,但是要通过不相像的手段,通过不相同的手段。应该产生相似关系,而非复制手段。 p184
哲学史不应该重复一个哲学家所说的,而应该说出一个哲学家必要的言下之意,说出他没有说出却存在于他的言语中的东西。p184
2 概念的创造:
当然这一切在《什么是哲学》之中阐述得更加清晰,而如果有艺术创作的经验,或许对照自己去看德勒兹在电影学院的讲座《什么是创造行为?Qu'est-ce que l'acte de création? 》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在他看来,哲学不是批判其他事物 —— 如果那样,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哲学的危机在于,今天原本属于哲学的「创造概念」的词汇被信息论、商业促销等行为占为己有了:
哲学在本质上是创造的,甚至是革命的,因为哲学不断地创造新的概念。唯一的条件是,新的概念要具有必要性,也要具有奇特性。在新的概念回答了真正的问题时,它便具有了这两个特性。概念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阻止思想成为一种单纯的观点,一种见解,一种议论,一种闲话。p185
3 感知 - 情感 - 概念
这一阶段与绘画和电影有关,表面上与影像有关。其实这是一些哲学著作。这是因为我认为概念包括另外两维,一维是感知,一维是情感。是这些使我感兴趣,而非影像。 感知不是感觉,感知是在产生感觉和体会关系的人消失之后继续存在的那些感觉和关系。情感不是感情,情感是超越了经历过生成者(生成为他者)的生成。英美的一些大小说家往往凭感知写作,克莱斯特( Kleist)、卡夫卡则往往根据情感写作。情感、感知和概念是不可分割的三种力量,它们从艺术走向哲学,从哲学走向艺术。p185
从这点出发,或可理解为何德勒兹开始谈论艺术,莱布尼兹,画家弗洛伊德等等。而在本身后部分,德勒兹热情洋溢地为斯宾诺莎的文本打开的道路中,他这样描述了这三者:
在哲学上,句法向概念的运动伸张。而概念不仅在自身(哲学理解)之中消弥,也在事物之中和我们的身上消弥:概念为我们唤起新的感知和情感,这些新的感知和情感构成了对哲学本身的非哲学的理解。哲学需要哲学的理解,也需要非哲学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哲学与非哲学家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并面向他们。有时甚至有一种不通过哲学的理解而对哲学的直接理解。在哲学上,文体向这三个极伸展:概念或新的思考方式,感知或新的观看和理解方式情感或新的体验方式。这是哲学的三位一体,哲学犹如歌剧,需要这三者「产生运动」。
而就如同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一书,实际上是三部伦理学的共鸣:正文的命题、论证、推理所展开的概念的激流(概念);而其注解则是一些断裂、独立、相得益彰、产生强烈效果、构成一种断裂火山山脉的「支节」(情感),而第五卷斯宾诺莎则以纯粹的、直觉的和直接的感知同我们讲话,「论证手法现在变得极为简洁,使用了略语、暗示和缩写,像闪电一样剧透穿透力和撕裂力。这不再是河流,也非隧道,而是火焰。(p225)」
这背后所勾勒的实际上是一种对哲学的「非哲学理解」:哲学需要哲学的理解,也需要非哲学的理解。
简单来说,德勒兹在教我们怎么读哲学和怎么做哲学,德勒兹是最好的哲学老师。
其他
福柯
值得补充的是对于福柯的论述,在大量的关于福柯过世后德勒兹写作《福柯》的采访中,德勒兹不厌其烦地阐述了他写作的必要性,以及一条通往福柯的路:权力 - 知识 - 主体化 的三角 p140 / p204-p207。
这里德勒兹主要驳斥的是很多人认为福柯后期重新找回了主体,但并非如此p121-p126;同时他还谈到了很多福柯-线-褶子,由其折叠与展开聊到海德格尔与福柯的对照,尼采与福柯,以及他推崇的那篇福柯的文章:《福柯:声名狼藉者的生活》;但我更希望未来在阅读福柯以及更多内容的时候再做落笔
控制社会
此外,在这本谈话集中,德勒兹还谈到了控制社会,回头我会参照《德勒兹:控制社会与控制论,后人类主义》进行整体的思索,而对控制论的谈论或许可以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斯蒂格勒-许煜的这条线所一同前行和比照,会是一条非常有趣的,有很多现实无论是系统、算法、人工智能的思想的轨迹。
电影
电影是其中涉及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柏格森,戈达尔,新分类学 这些内容需要拉出一条柏格森-电影的思想轨迹,应当放在《电影I》与《电影II》、还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到《材料与记忆》的阅读中进行讨论,在本篇中暂不展开。
将我的大概的索引与划分展示如下,仅供参考:


本书的另外版本《哲学与权利的谈判》
本书的阅读为落日间进行的 德勒兹-电子游戏-哲学 计划中的一部分
欢迎关注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