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的植物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用很大的篇幅阐述植物的卓越不凡,为其在历史中,宗教里被一贯忽略的地位鸣不平。呼吁给予植物更多的关注与尊重。作者引用了许多近现代的发现和研究佐证观点,植物看似默默无闻,却是地球上最强韧,最聪明的生命体。如果世间万物以宗族存续为标杆判别输赢或强弱的话,那植物便是不容置疑的胜利者和强者。
可能在基督教背景下,人们很难想象植物拥有智能或者灵性,所以作者特别提到在基督教义里对植物的忽视。
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亞伯拉罕三教(Abrahamic religions)都隱隱不把植物視為生物,而實質畫歸為無生命的物體。
例如,伊斯蘭藝術為了顧及不可描繪阿拉或任何生物的禁令,便熱中於呈現植物與花朵,從而開展出特有花紋風格。就算未坦率言明,這種做法顯示了伊斯蘭教信徒相信植物並非生物,否則描摹植物理該嚴禁。其實,《可蘭經》並無明文禁止描畫動物。這道禁令是「聖訓」(the hadith)傳下來的。聖訓記載了先知穆罕默德(Mohammad)言行,是詮解伊斯蘭律法的基礎,而禁令的依據是萬物來自阿拉(伊斯蘭教並無「上帝」〔God〕之稱),萬物即是阿拉—此中所指顯然不包括植物。
但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特别是中国文化中,植物有着媲美动物的身份地位,它们都可以升华为超越人类的精神性的存在。我们的神,我们的哲学,我们的品质都可以来自于植物。至少,以前是这样的。
作者以人类局限性的五感,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来对比和引证植物的繁复知觉系统。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和贬低植物,觉得它们是“无感觉”之物,随意践踏或是破坏。
但是这很人类中心视界,人类的想法,尊重,赞美对植物而言,可以说无关紧要吧。
书中说理较多,而有趣的知识有些少,读起来意犹未尽。
從羽扇豆談起。這些豆科植物會長出大量小花,而如何避免蜜蜂重訪同一朵花,就成了必須解決的麻煩。如果一隻勤勞的膜翅目搬運工在初訪花朵後完成了工作—收集好了花蜜,渾身沾滿了要運給另一朵花的花粉—由相同或不同的蜜蜂再訪這朵花,只會浪費時間和能量,既無花粉可沾附,也無花蜜可啜取,還可能使某些花未得授粉。為免紕漏,羽扇豆採取非常直截了當而有效的策略,使已經受訪而再無花粉、花蜜的花轉為藍瓣,讓昆蟲明白花中無蜜,於是前往下一朵花 。
又比如
不管是蘋果、椰子、櫻桃還是杏仁,香甜的果肉都有兩層用途:保護種子至完全成熟為止,用來獎賞傳送種子的信使。
对本书还是有些失望,讲植物的书居然没几张图片或相片,还是大段落的说理。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晴天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