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
这是本让你更宽容的书,通过分析有些人不顾质疑,排挤,事业,名声甚至生命提出不同声音和做法的力量来源,同时分析了服从顺从环境的原因,让我们思考在指责别人之前,先想想我们与恶的距离。并不是对作恶的人的谅解和狡辩,而是对人性对自我的解剖。最令人震撼的一句话是来自书中的一位母亲: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作恶的人他们不属于哪个国家, 哪个民族,他们只是畜牲。遭受蹂躏之后依然能有这样的宽容是多么地强大和慈悲。
1.权威施压+责任全无(代理状态)+远距离+思想灌输(美化正义化自己,丑化污蔑化对方)=执行
违抗命令跟和受害者的距离和要承担多大责任有关(直接面对苦难更易唤醒良知,没有见过那么多惨状的决策者做决定固然不难。)
坚信+近距离+互相支持=违抗
2.“别无选择”?把责任推给权威者,规避近距离执行,是我们逃避良知谴责,以求心安理得的常用伎俩。
3.反抗其实只是反叛者在纷乱,颠倒的世界里做的“正常的事”,有太多“反常”,反良知的人和事而已
4.归属感有多强,顺从服从就有多强,我们都怕孤立无援,遭受群体排挤。能够忍受这种恐惧和痛苦意志有多强,反抗可能性就有多大。
5.面对强权提出不同意见,是要付出代价的,取决于你多强大,坚定和不在乎别人眼光。我们以他们提出异见后所遭受的真实情况示人,愿意效仿的人会不会更少了?
6.战争只会不断播撒仇恨,让更多人受难。我们不应站在受害者的角色去传递仇恨。
7.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服从是为了集体利益,而反对者是为了个人利益。但在某种意义上,相反的看法更接近真相。且反对者使他人受益,服从者使自己受益。
8.敢于反抗,他们不是轻易地不理会所处环境的价值观,而是有自己觉得不可动摇的价值观。
9.遭遇是会塑造性格,但不一定都是往好的方向。有的人会变得坚强感恩,有的人会冷漠和仇恨。
10.格鲁宁格与难民接触时,看到的首先不是“犹太人”,“外国人”,而是“饱受残忍虐待的人”
11.格鲁宁格偷偷接收犹太难民中他有坚信的东西
耶夫蒂奇(亚科)作为塞尔维亚人救了很多跟他们有古老仇恨的克罗地亚人,是因为他的“自我支配型”人格,没那么强的集体归属感,及没那么关心别人的看法。“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我今天感觉非常棒。每天早晨,当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我就会开怀一笑。我是个快乐的人。”
以色列精英部队士兵阿夫纳在拒绝执行军队派往的占领行动信上签名,(一个崇拜军人和军队,并是其中的一员),跟自己一直相信的东西撕扯,因为他“柔软”,有“责任焦虑”。一个敏感,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卷进了巴以冲突。
莱拉与拥有几十亿资产的强大斯坦福公司的对抗,因为她不轻信,警觉,好奇,谨慎同时正直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