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人的期待与爱人理想不匹配造成的悲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哈代的作品,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对人物的性格命运起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本书里爱敦平原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片土地对书中的四个主人公有着不同的影响。游苔莎恨这片土地,她向往的是繁华的巴黎,平原上的风声是游苔莎感情的激动和向往自由的象征,声疲力竭的沙哑之声,就象征她心灵上枯寂空虚,生活上孤寂无聊。姚伯对这片土地却是相反的一种态度和情感——“要是把游苔莎对于荒原的种种恨拿过来化成了爱,那你就抓到了克林的心灵了。”他爱着这片荒原,他抛弃了遥远的城市生活,重又回到这片土地。
这样的两个人,对待同一片土地有不同的情感,心中的追求完全不同,可却结合在了一起,游苔莎对姚伯的期待与姚伯内心的追求不匹配,造成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苔丝也与她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她和游苔莎的性质是不同的,苔丝更纯洁、纯粹。
红土贩子是整本书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他对朵荪对爱是开朗旷达、高尚豪迈的,与另一位卑鄙小人的自私愚蠢的对比真是让人难堪。从故事开头雨夜搭朵荪开始,红土贩子就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朵荪,智慧且高尚。在别人眼中他的身份是低贱的,但是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朵荪这个人物我一开始挺喜欢的,但是故事的重点在于游苔莎,朵荪这个人物的性格在结尾要求和红土贩子结婚那里才初见端倪,她也是个坚定的人。
游苔莎这个人物太复杂了,一方面觉得她自私虚荣,但哈代把这位“夜的女王”描写的太有魅力了——“眼波去而复来、来而复去地流动。”“她的步伐就是海潮的荡漾;她的声音就是中提琴的幽婉。”这样的人与这片土地格格不入也就能够理解了。游苔莎最终还是醒悟了,她对姚伯内心深处的爱和她的理性最终战胜了她自己,投水前的幡然醒悟,那段对白真是让人心痛。可惜。
另外一位人物的死亡——姚伯的母亲——那段描写让我出戏《五月的青春》这部韩剧(打字到这儿又要落泪)。姚伯的母亲在一片虫鸣声中孤独地死去,《五月的青春》里女主孤独地死去时,身边也围绕着虫鸣声。男主说他最喜欢五月,因为五月里虫鸣声不断,即使琴弹的不好听,也有虫鸣来帮忙。一联系,唉好难过。
姚伯,他是有理想的一位,他放弃了繁华城市的生活重新回到家乡,他的观点我蛮支持的。一个人不喜欢做一件事情,不认为可以继续做下去。面对这样的表态,对方会问你,为什么别人都可以,而你不可以。别人都能做的事情,意味着你也可以适应也可以做。当然,我可以做,人的适应能力很强,我相信,在任何环境下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就可以完全适应。只是很多事情,不愿去做,内心不能接受,无法忍受。所以不是不能,而是不愿。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不过我见的世面越多,就越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并没有什么特别可算伟大的地方,因此我这种樵夫生活,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算卑鄙的地方。既是我觉得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大幸福并没有很大的价值,那么幸福离去了,当然我也不觉有什么不得了的苦难了。所以我才唱歌儿消磨时光。”不过哈代真温柔,让姚伯最终实现了理想,成为了一位布道者。
另外,婚姻在这本书里的地位有些暧昧。《无名的裘德》里,裘德和淑爱纯粹却不得结婚,这本书里,两对都结婚了,但他们中有些人的爱却是不纯粹的,两对的婚姻都以失败和悲剧收场,让人感到婚姻的无力。有一段描写很精彩——“原来结婚的结果是,把从前的默默无言,在一方面变而为呶呶多言,在另一些方面又变而为呐呐寡言。”看完觉得,婚姻真是对人的荼毒。(虽然这么说有些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