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英语总是学不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依赖经验主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外语学习。
大部分人从初中、高中直至大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最终能学以致用的人却屈指可数。一些人虽然从未去英语国家留学,却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很多举家赴海外工作的家庭 里,出国前英语水平为零的孩子,仅用一年时间其英语水平就超过 了大学毕业的母亲。
· 这些差距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的外语学习,大多回避了 “怎样才算掌握一门外语” 这一 问题。我们只为了遵从学校老师的安排,或者为了考个好成绩,而不断尝试各种外语学习方法。有一些学习者在意识到学校里教的外语不实用后,会自学或者报口语班,但是这些外语学习方法似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很少有人能确切地说出这些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或者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即使有人能列举出一些方 法,也大多只是主观看法。那么,究竟有没有高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呢?如果有的话,这种学习方法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在美国的大学教授应用语言学,发现美国人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由于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普通美国人很少会遇到需要使用外语的情况。这是美国人外语水平低的最大原因。出于反恐情报分析的需求,美国政府曾拿出大量资金支持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但这些举措似乎并没有改善现状。据后来的新闻报道介绍,美国国务院的外语人才依然稀缺。
为何会如此呢?我认为是 “外语学习” 方面的研究不足导致的。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便非常重视婴幼儿,尤其是婴儿的教育。美国政府召开了很多有关婴幼儿教育的专家研讨会,甚至在白宫也召开过。专家们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就婴幼儿的教育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惜,“外语学习” 这一课题没有获得专家们的青睐,希望相关的专家学者也能针对外语学习展开更多科学研究。
研究外语学习势必离不开语言学和心理学,但这两个领域关于外语学习的研究并不充分,都没能完全揭示外语学习的机制。此外,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外语学习的机制,如何高效地学习外语等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是次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外语学习”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逐步发展起来,这就是外语研究的新领域——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简称“二语习得”)。除了探求外语学习机制的理论外,寻找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也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 学母语与学外语有何不同
儿童的母语习得(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的外语习得(第二语 言习得)究竟有何不同呢?
对于母语学习,我们几乎找不到学习失败的例子。但对于外语学习,很少有学习者能将外语学到母语水平。另外,在外语学习中,有的外语学习者能将外语学得不错,但也有外语学习者几乎一句外语都说不出口。虽然这听上去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对于母语学习,大家都能成功,即母语学习具有“同质性”。而对于外语学习,大家的学习结果却千差万别,即外语学习具有“多样性”。同样都是语言学习,二者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母语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差异,是因为学习者使用外语的机会比母语少吗?不。很多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的人,即使他们每天都在工作、生活中使用英语,他们的英语水平仍然无法和英语母语者相提并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颇有名气的日本人 Wes(化名)是一位艺术家,他住在夏威夷,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他可以和美国人无障碍地沟通,但他的英语语法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目的就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察。
·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对象是“语言”,这个学习对象的体系非常复杂,我们需要借助语言学知识来研究它。
· 其次,“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也必不可少。最后,语言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还需要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观点。
· 此外,语言学习和语言处理依靠的都是大脑,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从脑科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可见,“第二语言习得”是对“学习、使用语言”这项认知活动的跨学科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中,既有专门的“第二语言习得”专家,也有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问题的心理学、语言学专家。
本书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 虽然第二语言习得的复杂性导致很多问题尚不清楚,但当前积累的研究成果,依然可以就“什么样的外语学习方法最有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学好外语”等问题给出一些有用的答案。而且,将这些研究成果反馈给社会,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 科学研究是否可行
我大学毕业后即进入日本的公立高中担任英语教师,那时候我使用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先找一位同学读一段文章,接着教师再读,全班的学生再跟着教师读。然后,教师找学生逐句翻译读过的文章,指出哪里不对后再讲一遍正确的译文,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语法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中学的英语教师会用这种方法讲解整本教科书。时至今日,这种名为“语法翻译法”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依然大行其道。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方法能培养什么能力。为什么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前先读一遍呢?不能在理解内容后再读课文吗?能不能不讲语法,只让学生听课文的录音,再检查他们是否理解课文呢?这些都是能够验证也必须验证的问题。
这就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思考方法——不依赖经验主义,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外语学习的过程和机制。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会具体针对朗读课文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也会比较“语法翻译法”和“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异。
说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一看运动科学的例子。过去运动员的训练多依赖经验,但当下运动科学飞速发展,各种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例如,速比涛公司研发的“LZR Racer 泳衣”曾引发不小的争议。据说速比涛公司为了将水流阻力降到最低,还邀请了航空力学专家加入研发团队。
2004 年,日本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佳绩,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罗格曾说:“日本的竞技水平突飞猛进。”罗格在谈到日本竞技水平飞速提升的原因时说道:“我在访日期间曾参观过日本国家运动科学中心,该中心研发的新技术为其竞技水平的提升贡献了很大力量。”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对于靠贸易立国的日本,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性不亚于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掌握了前沿技术的日本中小企业不在少数,但“外语”却往往成为阻碍日本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的壁垒。所以,日本急需建立“国家外语学习科学中心”,可惜日本现在还没有类似的机构。
在各种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揭示出一部分外语习得的原理。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在外语教学、学习中认真反思并加以实践。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各位读者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
· 本书的目的
本书将从两个角度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其一是学习者的角度。不论你正在学外语,还是想重拾已经遗忘的外语,又或者打算学习一门新的外语,都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阅读本书。大部分读者应该是英语学习者,不过韩语、汉语等其他外语语种的学习者也能从本书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其二是教育者的角度。外语教师或者将来有志于从事外语教学的读者,也能在本书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本书所指的外语不仅是针对日本人的外语(英语、法语、汉语等),也包括外国人学习日语的情况。当然,本书也适合希望孩子能学好外语的家长阅读。
我在创作本书时,假定读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不过,即使你以前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所涉猎,这本书也能助你重新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概况。因为我们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已经掌握了很多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其中会有你之前没有关注到的内容。此外,本书还会介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将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帮助。
· 本书的构成
· 第 1 章探讨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 第 2 章探讨外语学习中的“临界期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儿童能普遍学好外语,但成年人比较困难。
· 第 3 章讨论什么样的外语学习者更容易成功,尤其是学习者的适应性、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 4 章介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成果。
· 第 5 章探讨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和外语学习法。
· 第 6 章介绍具体的外语学习方法和诀窍。
如今,学习外语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每天十分钟,英语流利说”“不要‘学’英语,而要‘练’英语”等各种广告词充斥于生活空间的各处,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让学习者不知所措。我甚至听说韩国的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纯正的英语发音,曾一度流行去给孩子的舌头做手术。
那么,究竟该如何学外语呢?读者读完本书,就能了解至今为止外语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可以更客观、科学地认识外语学习。如此一来,我们也就不会在各种外语学习的宣传中无所适从,自然也能找到更有效的外语学习和教学方法。
本书介绍的外语学习原理适用于所有语言的学习。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目标,是解释所有外语语种习得的原理。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到非英语的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我曾统计过《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 2006 年至 2007 年间刊登的所有论文,发现研究对象涉及多种语言,其中涉及英语的 11 篇、日语的 8 篇、西班牙语的 6 篇、法语的 2 篇,韩语、汉语方言中的粤语、葡萄牙语各 1 篇。不过,过去四十年间的研究还是以英语习得为主,而且日本人学习的外语也基本都是英语,所以本书列举的大部分是英语的例子,偶尔也会穿插几个日语的例子。
本书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统称为“语言习得”。虽然日语中将第一语言的情况特别称为“语言获得”,而把第二语言称为“语言习得”,但其实这两个词的英语都是 language acquisition。“获得”暗含了“辛苦得到”的意思,但其实第二语言的学习会更加辛苦。所以,本书对两者皆用“习得”一词。
本文选自《如何科学学外语》前言部分内容,作者: 白井恭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