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的悖论——阿迦门侬、亚伯拉罕、信仰的骑士

三个故事——信仰、伦理(理性已经非常弱化了)
伦理学追寻的是普遍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是悲剧英雄。
关于悲剧英雄——阿迦门侬的故事
古希腊关于特洛伊战争中,阿迦门侬因为在军事讨伐特洛伊的途中,无意间冒犯了女神阿尔忒弥斯。女神大怒,让阿迦门侬舰队所在的奥利斯港没有风使船前行,于是船支被困。占卜师卡尔卡斯预言只有阿迦门侬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儿伊芙琴尼亚献出去的时候,女神才会息怒。在众将士的要求和反叛威胁下,阿迦门侬这样做了,杀了他的女儿,成为了悲剧英雄。
(故事的其它部分:阿迦门侬的特洛伊之战胜利了,回来后,他却被她的妻子杀死了。很多年后,他的儿子为了报父亲的仇再次杀死了他的母亲和新的国王。最后诸神对之审判的时候由于雅典娜投给他的关键一票致使他免于受罪,于是整个故事结束了。)
当然当故事仅以梗概的面目出现的时候,整个故事的色彩,那悲剧性的声音就全部褪去了。因为你没有读到阿迦门侬杀死的是怎样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的孩子,于是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的只是任何一个孩童的形象,一个缺少一张脸的孩子,而事实上,他所要献祭的是一个具体的、可爱的、他自己的孩子。于是两者之间的存在的挣扎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一次又一次对道德和伦理的颠覆。
父亲杀了女儿,妻子杀了丈夫,儿子杀了母亲。倘若我只是将故事的第一部分说出来,那么我们就在这里看不到在我们心里所引起的对整个故事的价值判断。就我个人而言,我会责怪阿迦门侬的做法,认为他不该把自己的女儿献出去,然而当我读到她的妻子杀了他的丈夫的时候,我却站在另一边,也是说我认为阿迦门侬是不该被杀的,不该为此负责的,他虽把女儿献祭,却不该被他妻子所杀。当他的儿子为他复仇的时候,我是赞成的。于是,整个故事,我始终偏向着阿迦门侬,于是他也就此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牺牲了自己女儿的性命为大家赢得战争的胜利,却最终被妻子背叛,被杀。
这也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要谈的伦理的普遍性,阿迦门侬站在伦理的一边,用敞开可言说的方式告诉大家他是多么痛苦献祭他的女儿,他在这个故事完成了他的普遍性,也就是得到了理解,最终成为了悲剧英雄。悲剧英雄是伦理顶端的纯粹的凡人,是能被所有人理解的。为了普遍性而抛弃自己的意愿。
然而作为悲剧英雄的阿迦门侬,是否值得我们那样的尊敬。他的献祭在最初的我看来是值得指责,不过我却最终统一在他的那一边,也就是敞开的大众伦理一边。正是这一点,为了大家,献出女儿。克尔凯郭尔指出,这种悲剧英雄其实是容易做到的,他内心并没有那么多的挣扎。
作者在这里要展现的信仰与伦理之争。信仰是体现为绝对的个体性。信仰的骑士阿——
信仰的高度——亚伯拉罕的故事
亚伯拉罕是上帝中意的一个人,为了给他一个考验,上帝让亚伯拉罕的妻子在他很老的时候怀上了他唯一的儿子以撒,于是他很爱很爱。但是上帝就在这个时候要求亚伯拉罕用他的儿子做献祭的羔羊。于是亚伯拉罕就做了。最后时刻,上帝用一只羔羊代替了以撒。
我用照做这个词是因为,我既不想表现亚伯拉罕行动上的毫不犹豫,然而同时也想说,他心里是比任何人都爱以撒的,世界上已经不可能有一个人更难执行这一行为。
在圣经里的大部分故事是不会为我们困扰的。因为上帝和道德同在,他总是伦理的典范,对他的信任也就是对我们共同道德尺度的信任。然而亚伯拉罕的故事是这样一个故事,他要告诉我们当伦理和信仰产生被悖论的时候,哪一样才是更高的。在这一点上,克尔凯郭尔说,亚伯拉罕的故事是对一个人信仰的最高挑战。伦理站在普遍性一方,也是大部分的人的伦理价值——父亲不可以杀儿子,而信仰的那一方什么也没有,信仰是个人的,也是因为他是个人的,所以它是无法言说的,如此的个体要被别人理解几乎是难得。然而信仰却要求他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献祭出去。这就是作者反反复复所谈的信仰的悖论:个体性高于普遍性。这种信仰和荒诞连接在一起,而荒诞的意义就在于缺少被其他理解的可能,却依旧呈现为事实了。亚伯拉罕的献祭是纯粹个人的,一旦他缺少一点信仰,他就会沦为一个杀人犯,把儿子献给普遍性是光荣的,而他却要在信仰中时时考验,并且没有原谅给他,他不接受任何人的理解。他是隐蔽的,是无法言说的。所以这是一个更难的选择,亚伯拉罕的境界要比阿迦门侬高很多很多,并且是作者试图理解,希望我们理解的,信仰的高度。
于是伦理学因为他的普遍性表现为外在性,信仰因为他的个体性表现为内在性。于是克尔凯郭尔追求的是要抛开暂时,追求永恒的纯粹,在荒诞和信仰中得到放弃所拥有的勇气,于是才能得到如同亚伯拉罕的永恒的以撒。诚然,这种放弃是痛苦并且孤独的,但是只有这般的坚持才能坚持上帝的爱,坚持信仰。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人最高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的信仰的骑士
最后,我要讲关于克尔凯郭尔关于信仰骑士的故事。
他是孤独的,是绝对的个体。是克尔凯郭尔所要称颂的所有。
信仰的骑士是如何行动的呢。
他刻板,他普通,他喜欢见到他见到的一切事物。这是世俗的人永恒的放弃了一切,却依靠荒诞赢回了一切。他并因为在有限性里的停留而感到害怕,而是是感到安全。……好吧,我也得承认关于这个信仰的骑士让我有点莫名(如果大家愿意对他有些了解的话,可以自行参阅《恐惧与颤栗》中的引)
于是他要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与认识这个骑士,这个令人失望的骑士。
“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公主,这种爱是他生活全部实质所在。然而种恋爱关系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可能从理想转变为现实。”
于是这个骑士该怎么做呢——他决不会为了任何原因放弃这种爱,因为爱就是他生命的所有意义所在,他要让他浸透他全身,让他每一根神经都感受到爱。忘记这种爱是最可笑的做法,忘记这种爱就是对他自己实质的爱,对他自己的遗忘。骑士做的不是遗忘对公主的爱,而是回忆这种爱,回忆是痛苦的,在对无限的弃绝中他与存在达成永恒,于是爱将成为永恒的表达。在另一方面,克认为骑士决不会像某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追逐这一切,“因为精神中一切都有可能,但是对于现实,许多东西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不会可笑的去实现那些理想成真的可能,而是不在有限的意义上关注公主所做的一切,不再关心公主是否嫁给了王子,公主是否幸福,是否快乐的这类问题。他将永远沉浸在他的爱的永恒里。他在无限运动中保持着这种爱。
他甚至希望这位公主应该也有相似的禀赋,于是那所谓的“伯拉图的精神恋爱”实现了。他们变老,他们的爱情却永远不会变质,因为生命是有限的,而他们的爱是进行无限运动的。
可怜的克尔凯郭尔于是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他的实践生活里。于是即使在那个没有现实阻碍的相爱里,他和她的热恋到最后却因为他对无限的爱的追求,放弃了与那个女子的婚约。他那与生俱来的罪恶(他是他父亲在他妻子过世几天后,与女仆通奸后所生下的),让他在信仰里苦苦挣扎。让如此忠实于此信仰的骑士,当他后来实在又在幻想这样的恋爱,重新与列琪娜取得联系时,却意外地得到她要结婚的消息。于是,我们的骑士终于实实在在的要一辈子进行这无可奈何的痛苦的无限运动了。是的,这是他要的,不,这也是他不要的。
于是这部作品的书名就是这样让人纠结的。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驳斥他的信仰,或者再次证明他荒诞的对信仰的坚持。因为这个信仰在这个世界里早已被科学的大厦所取代了。于是人人都可以对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不屑一顾。
同样是献祭,阿迦门侬是因为外在的世俗的普遍的(也就是伦理)的力量而放弃了自己对女儿的爱,牺牲了自己。亚伯拉罕是因为内在的超俗的个人的(也就是信仰)的力量而牺牲了以撒。前者成为了英雄,后者成为了荒诞。如果就这种放弃的精神而言,或许后者的确更为痛苦,也更值得人的尊敬。荒诞——因为缺乏理解就成了荒诞。
总结阐述了一下克尔凯郭尔在这本书里的观点。
在他绝对孤独的个体里,他一个人在信仰里完成了他痛苦、挣扎、矛盾,在他可怕的孤独里做着对“无限的弃绝”,努力达到信仰的高度。
唉,我既不能讨厌他,也不能喜欢他。他的言论让我觉得有点恐怖,即使撇开宗教的色彩,他的孤独,亚伯拉罕式的孤独意义何在呢。
我只是反复阅读也没有读到,那最高的所在。
也许只是因为我没有宗教的信仰,请不要那样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无限的爱。那信仰的骑士的爱,决不是尘世间的爱吧。
伦理学追寻的是普遍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是悲剧英雄。
关于悲剧英雄——阿迦门侬的故事
古希腊关于特洛伊战争中,阿迦门侬因为在军事讨伐特洛伊的途中,无意间冒犯了女神阿尔忒弥斯。女神大怒,让阿迦门侬舰队所在的奥利斯港没有风使船前行,于是船支被困。占卜师卡尔卡斯预言只有阿迦门侬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儿伊芙琴尼亚献出去的时候,女神才会息怒。在众将士的要求和反叛威胁下,阿迦门侬这样做了,杀了他的女儿,成为了悲剧英雄。
(故事的其它部分:阿迦门侬的特洛伊之战胜利了,回来后,他却被她的妻子杀死了。很多年后,他的儿子为了报父亲的仇再次杀死了他的母亲和新的国王。最后诸神对之审判的时候由于雅典娜投给他的关键一票致使他免于受罪,于是整个故事结束了。)
当然当故事仅以梗概的面目出现的时候,整个故事的色彩,那悲剧性的声音就全部褪去了。因为你没有读到阿迦门侬杀死的是怎样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的孩子,于是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的只是任何一个孩童的形象,一个缺少一张脸的孩子,而事实上,他所要献祭的是一个具体的、可爱的、他自己的孩子。于是两者之间的存在的挣扎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一次又一次对道德和伦理的颠覆。
父亲杀了女儿,妻子杀了丈夫,儿子杀了母亲。倘若我只是将故事的第一部分说出来,那么我们就在这里看不到在我们心里所引起的对整个故事的价值判断。就我个人而言,我会责怪阿迦门侬的做法,认为他不该把自己的女儿献出去,然而当我读到她的妻子杀了他的丈夫的时候,我却站在另一边,也是说我认为阿迦门侬是不该被杀的,不该为此负责的,他虽把女儿献祭,却不该被他妻子所杀。当他的儿子为他复仇的时候,我是赞成的。于是,整个故事,我始终偏向着阿迦门侬,于是他也就此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牺牲了自己女儿的性命为大家赢得战争的胜利,却最终被妻子背叛,被杀。
这也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要谈的伦理的普遍性,阿迦门侬站在伦理的一边,用敞开可言说的方式告诉大家他是多么痛苦献祭他的女儿,他在这个故事完成了他的普遍性,也就是得到了理解,最终成为了悲剧英雄。悲剧英雄是伦理顶端的纯粹的凡人,是能被所有人理解的。为了普遍性而抛弃自己的意愿。
然而作为悲剧英雄的阿迦门侬,是否值得我们那样的尊敬。他的献祭在最初的我看来是值得指责,不过我却最终统一在他的那一边,也就是敞开的大众伦理一边。正是这一点,为了大家,献出女儿。克尔凯郭尔指出,这种悲剧英雄其实是容易做到的,他内心并没有那么多的挣扎。
作者在这里要展现的信仰与伦理之争。信仰是体现为绝对的个体性。信仰的骑士阿——
信仰的高度——亚伯拉罕的故事
亚伯拉罕是上帝中意的一个人,为了给他一个考验,上帝让亚伯拉罕的妻子在他很老的时候怀上了他唯一的儿子以撒,于是他很爱很爱。但是上帝就在这个时候要求亚伯拉罕用他的儿子做献祭的羔羊。于是亚伯拉罕就做了。最后时刻,上帝用一只羔羊代替了以撒。
我用照做这个词是因为,我既不想表现亚伯拉罕行动上的毫不犹豫,然而同时也想说,他心里是比任何人都爱以撒的,世界上已经不可能有一个人更难执行这一行为。
在圣经里的大部分故事是不会为我们困扰的。因为上帝和道德同在,他总是伦理的典范,对他的信任也就是对我们共同道德尺度的信任。然而亚伯拉罕的故事是这样一个故事,他要告诉我们当伦理和信仰产生被悖论的时候,哪一样才是更高的。在这一点上,克尔凯郭尔说,亚伯拉罕的故事是对一个人信仰的最高挑战。伦理站在普遍性一方,也是大部分的人的伦理价值——父亲不可以杀儿子,而信仰的那一方什么也没有,信仰是个人的,也是因为他是个人的,所以它是无法言说的,如此的个体要被别人理解几乎是难得。然而信仰却要求他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献祭出去。这就是作者反反复复所谈的信仰的悖论:个体性高于普遍性。这种信仰和荒诞连接在一起,而荒诞的意义就在于缺少被其他理解的可能,却依旧呈现为事实了。亚伯拉罕的献祭是纯粹个人的,一旦他缺少一点信仰,他就会沦为一个杀人犯,把儿子献给普遍性是光荣的,而他却要在信仰中时时考验,并且没有原谅给他,他不接受任何人的理解。他是隐蔽的,是无法言说的。所以这是一个更难的选择,亚伯拉罕的境界要比阿迦门侬高很多很多,并且是作者试图理解,希望我们理解的,信仰的高度。
于是伦理学因为他的普遍性表现为外在性,信仰因为他的个体性表现为内在性。于是克尔凯郭尔追求的是要抛开暂时,追求永恒的纯粹,在荒诞和信仰中得到放弃所拥有的勇气,于是才能得到如同亚伯拉罕的永恒的以撒。诚然,这种放弃是痛苦并且孤独的,但是只有这般的坚持才能坚持上帝的爱,坚持信仰。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人最高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的信仰的骑士
最后,我要讲关于克尔凯郭尔关于信仰骑士的故事。
他是孤独的,是绝对的个体。是克尔凯郭尔所要称颂的所有。
信仰的骑士是如何行动的呢。
他刻板,他普通,他喜欢见到他见到的一切事物。这是世俗的人永恒的放弃了一切,却依靠荒诞赢回了一切。他并因为在有限性里的停留而感到害怕,而是是感到安全。……好吧,我也得承认关于这个信仰的骑士让我有点莫名(如果大家愿意对他有些了解的话,可以自行参阅《恐惧与颤栗》中的引)
于是他要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与认识这个骑士,这个令人失望的骑士。
“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公主,这种爱是他生活全部实质所在。然而种恋爱关系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可能从理想转变为现实。”
于是这个骑士该怎么做呢——他决不会为了任何原因放弃这种爱,因为爱就是他生命的所有意义所在,他要让他浸透他全身,让他每一根神经都感受到爱。忘记这种爱是最可笑的做法,忘记这种爱就是对他自己实质的爱,对他自己的遗忘。骑士做的不是遗忘对公主的爱,而是回忆这种爱,回忆是痛苦的,在对无限的弃绝中他与存在达成永恒,于是爱将成为永恒的表达。在另一方面,克认为骑士决不会像某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追逐这一切,“因为精神中一切都有可能,但是对于现实,许多东西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不会可笑的去实现那些理想成真的可能,而是不在有限的意义上关注公主所做的一切,不再关心公主是否嫁给了王子,公主是否幸福,是否快乐的这类问题。他将永远沉浸在他的爱的永恒里。他在无限运动中保持着这种爱。
他甚至希望这位公主应该也有相似的禀赋,于是那所谓的“伯拉图的精神恋爱”实现了。他们变老,他们的爱情却永远不会变质,因为生命是有限的,而他们的爱是进行无限运动的。
可怜的克尔凯郭尔于是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他的实践生活里。于是即使在那个没有现实阻碍的相爱里,他和她的热恋到最后却因为他对无限的爱的追求,放弃了与那个女子的婚约。他那与生俱来的罪恶(他是他父亲在他妻子过世几天后,与女仆通奸后所生下的),让他在信仰里苦苦挣扎。让如此忠实于此信仰的骑士,当他后来实在又在幻想这样的恋爱,重新与列琪娜取得联系时,却意外地得到她要结婚的消息。于是,我们的骑士终于实实在在的要一辈子进行这无可奈何的痛苦的无限运动了。是的,这是他要的,不,这也是他不要的。
于是这部作品的书名就是这样让人纠结的。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驳斥他的信仰,或者再次证明他荒诞的对信仰的坚持。因为这个信仰在这个世界里早已被科学的大厦所取代了。于是人人都可以对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不屑一顾。
同样是献祭,阿迦门侬是因为外在的世俗的普遍的(也就是伦理)的力量而放弃了自己对女儿的爱,牺牲了自己。亚伯拉罕是因为内在的超俗的个人的(也就是信仰)的力量而牺牲了以撒。前者成为了英雄,后者成为了荒诞。如果就这种放弃的精神而言,或许后者的确更为痛苦,也更值得人的尊敬。荒诞——因为缺乏理解就成了荒诞。
总结阐述了一下克尔凯郭尔在这本书里的观点。
在他绝对孤独的个体里,他一个人在信仰里完成了他痛苦、挣扎、矛盾,在他可怕的孤独里做着对“无限的弃绝”,努力达到信仰的高度。
唉,我既不能讨厌他,也不能喜欢他。他的言论让我觉得有点恐怖,即使撇开宗教的色彩,他的孤独,亚伯拉罕式的孤独意义何在呢。
我只是反复阅读也没有读到,那最高的所在。
也许只是因为我没有宗教的信仰,请不要那样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无限的爱。那信仰的骑士的爱,决不是尘世间的爱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