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清醒海风吹动围城中的苦闷—— 读多丽丝·莱辛《到第19号房间去》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作家,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以女性视角描写着平凡人的生活,反映了英国和欧洲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风貌与人的精神风貌。小说犹如一面镜子,让人在对镜自照的过程中愈加清醒。这部由著名翻译家杨振同翻译的《到第19号房间去》首次向国内译介了19部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这部翻译作品语言优美,场景和心理描写准确、生动,是让人心生敬畏又爱不释手的作品。
一、对二战的描写和战后的世界审视
战争对于文明是毁灭性的打击。二战后,欧洲各国之间的恩怨也没有停止。德军空袭使伦敦变为废墟,罗丝的前男友死在北非战场,父亲在空袭中被炸成肉酱,家里的房子被炸毁,她孤苦伶仃,在乱世中挣扎着工作、生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 《另外那个女人》这部短篇反映的是二战给伦敦人带来的苦难、崩溃和在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战争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是一场毁灭。战后英国萧条、衰败,被炸弹炸毁的建筑构建成一片废墟,破旧的公交车上挤着表情和精神淡漠的人群,他们恨德国人,辱骂希特勒,过着被战争剥夺的一贫如洗的麻木生活。
二战后的世界文学多的是苦涩和哀嚎。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在清晰的描写中进行审视。毋庸置疑,莱辛是清醒的。她用一个女性的睿智和细心来描写英国和欧洲以及这种环境中生存的人们。
二、对女性精神的关注
好的作家一般雌雄同体,这在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里也被突出地显现。《恋爱的习惯》 以男性的视角来写 ,对男性的心理把握得准确、到位,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女人,何以知道男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莱辛做到了,这是令人佩服的地方。很多女性也想知道男性的心理状态。读了《恋爱的习惯》,你会对此多一层了解。
莱辛的小说是女性写作,自然发出的是女性的声音。她认为,女性的温柔会让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更美好。少了铁血,世界会更人道。少了愚蠢的男人,没有对权力的可恶追逐,让德国也纳入君主制,就不会出现暴发户一样的希特勒。 年轻的姑娘莉莉爱上帅气的美国大兵,朗格太太说,她爱上的是美国的民主制度。战争之后,欧洲沦为废墟,一穷二白,很多人羡慕美国,想到美国去。所以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很真实地照应出了当时的环境。
二战后女性主义蓬勃发展
《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关注女性在与男性关系中长久以来的受压迫处境。在波伏娃探索女性特质的意义与建构过程时,她发现女性总是被定义为男性的他者,男性能够维持自身主体性,积极地实践人类的主体意义。就如同波伏娃解释的,女人“相对于本质来说,是附带的、不必要的。他是主体,他是绝对权威——而她是他者。”
社会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时经历了短暂的变化。男人远赴战场勇猛杀敌,女人则留在家里料理一切事务——穿着裤子卓越地处理大小事情。非得等到发生世界大战这样的混乱,社会才开始认知到女性与男性同样有能耐,在过去几百年以来,社会都低估了女性的价值。(摘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反映了女性在面对婚姻的壁垒、包围、围追堵截过程中的苦闷,女性在围城之下的压抑、迷失自我的过程以及勇于打破壁垒、追求幸福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她的作品激励着女性冲破束缚,发出属于女性的声音。这在女性的思想启蒙上有积极的意义。
三、对度假的描写
《穿过岩洞》写英国少年在海里游泳、潜水;《快乐》写与丈夫一起在海边度假、潜水;《天堂里上帝的眼睛》写在瑞士滑雪,这些度假的场景让人心向往之,无形中成了到欧洲旅行的宣传片。
不过,莱辛也不单单是写旅行。在这其中,她认真用眼睛观察,各种细节、人物的感情袒露无疑,过程中的感觉、人之间的对话都得到细致的表达和精致的场景展现,让人如同身临其中,如作者一样沉浸到作品里去。
四、作品的意义
莱辛作品描写的是欧洲式样的生活,欧洲式样的苦闷。与村上春树写的日本式的生活,日本的社会问题与担忧相对照。文学是时代的纪录片,是对人性的发掘和富有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对人性的展现与关怀。
多丽丝·莱辛对于生活进行展现、剖析,如一面镜子,照出人的欢喜、名望、地位与脆弱、无助,现代的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了这面镜子,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面目。对于人性,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
读了《到第19号房间去》,你可以审视自己的心灵,明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如何安放自己。
2020 1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