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叔试读】科幻新浪潮下的人文关怀,充满音乐和诗意的灵动

杨晚睛的这本《归来之人》中短篇科幻小说集最近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读者有幸能读到这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小说中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科学知识,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抚慰。因为受到刘宇昆和罗杰·泽拉兹尼的影响,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宇昆作品的影子。

为什么作为读者的我,可以跟作者产生强大的共鸣。其中一篇《折纸》跟刘宇昆的中短篇科幻小说《手中纸,心中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为当年刘宇昆的这篇小说曾经被刊登在《意林》国内杂志上,但是当时没有人在意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可以说刘宇昆也是继承了科幻新浪潮下的软科幻方向。

上个世纪60年代时候,由厄休拉·勒古恩和罗杰·泽拉兹尼为代表的联合发起的科幻新浪潮时期的人物,他们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冲击了当时的以硬科幻为主的太空歌剧类型的科幻文学。他们认为科幻文学不单单是以外星文明和人类末日的传统方式表达科幻,还有很多我们未曾发现的领域需要我们挖掘。

而作者杨晚睛继承了他们的衣钵,这本软科幻类型的科幻小说能够出版,说明国内对于科幻的表达方式已经是接受的了。而作品中的《驯养人类》也是借鉴了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赡养人类》中的创意。大刘的创意点很多,借鉴他的作品把原来的作品整体提高了一个维度。

而作为读者的我尤其喜欢杨晚睛的《归来之人》,小说中描写了从战争中归来之人的对于他们生活和价值观上重大影响,归来之人已不再回不去了。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战士永久回不去当初的美好和简单,沉睡的战争之恶反复叠加出现在归来的人身上,是一个无法去除的伤痛。有些经历是一辈子也无法摆脱的,经历了就是经历了,那些从死神中学到的知识是一辈子的。也许过往我们会感谢从那些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和没有的知识,在人生的旅途焕发着耀眼的光辉。小说中的未来战争人和机器人一起战斗,而此次面对的敌人是计算机终端系统,一场无休止的战争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

读者我也喜欢《汉尼拔与斯宾诺莎》,汉尼拔是奥斯卡电影中《沉默的羔羊》中的一个嗜血如魔杀人如麻的食人魔,也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教授,这里并不带有道德上的批判。曾经有一位学者说过:运用心理学去杀越多的人就越能证明心理学的科学性。物理学上理论可以运用来造原子弹、化学可以运用来造生化武器,同样心理学也是这样。人们面对杀人犯会生出恐惧、厌恶、害怕的情绪,但是这篇小说中的杀人犯拥有心理学家汉尼拔和哲学家斯宾诺莎双重人格,所以我们在结局时候终于知道了他杀人的动机,小说也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