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的国家发生战争,我该怎么办?

即使从死神的眼光看来,最冷漠残忍的时代也不乏温情。
故事主要集中在1939年到1943年,从战争开始到战争高峰。莉塞尔.梅明格,从十岁到十四岁,由童年到少女。亲情,友情,朦胧的爱情,生离,死别,恐惧,欢乐,交杂而来。在死神的娓娓道来中,人性的美好与罪恶缓缓展开。
在战争的年代里,命运悲苦的微小人物无处不在。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一笔带过的人物,都会有一个故事让你流泪。比如,小偷头子阿瑟.伯格,他告诉莉塞尔他要搬到科隆去了。我本以为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生活,死神的叙述却不动声色:他蹲在科隆的街头,怀里抱着刚咽气的妹妹,兜里装着两个偷来的苹果。文中对他的背景交代不多,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背后又隐藏了多少悲苦呢。如果不是休伯曼夫妇,莉塞尔的结局也很有可能是饿死街头。
汉斯.休伯曼收养了莉塞尔,这算不了什么。但他可以把犹太人马克斯收藏在地下室长达2年。我很想知道,如果我的国家发生战争,我能否像汉斯.休伯曼一样。同情之心很多人都有,但能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更勿说对被冠以敌人称号的人施以援手。但汉斯做到了。在他的环境下,即使只是跟犹太人说话,也会被认为叛国,遭到周围人的唾弃,甚至有生命之忧。即使这样,他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怜悯之心。他的地下室里藏着一个犹太人,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可当众给犹太人面包就更危险了。一群饥饿的犹太人被押着游街,他们面对的只有围观者的麻木及冷漠,还有士兵的鞭打,其中一个老头,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在众目睽睽之下,汉斯给了他一个面包,并为此挨了四皮鞭。如果说她收留马克斯还有一点迫于形势的话,这次则完全是出于巨大的怜悯心。尽管犹太人最后都没吃到面包,但他得到了尊严。一个面包阻止不了死亡,但能使一个人体面地死去。在灰色的世界中,只要有人向他伸手,这就够了。
假如我的国家发生战争,假如我的国家发生这种事情,假如我是围观者中的一个,我会怎么做?我有勇气站出来吗?我很怀疑。当一个群体被政府树为敌人时,对他们施以同情是危险的,暴力机关会毫不犹豫的把你视为敌人。由于亲眼所见敌人的遭遇,很少有人敢冒这个险。群体的沉默是恐惧使然。即使在当下,我也有点恐惧。在这个国度里,狂热的符号崇拜者还是不少的。在当时的德国,难道所有人都憎恨犹太人?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只是,国家只需要小部分人就能控制大部分人,就像只需要几只狼,就可以猎食一群羊。另外,国家还会利用舆论制造一种表象,即所有人都是站在它的一边,那些反对的人由于揣摩不到别人怎么想,以为自己是弱势的一方,也就丧失了表达自己的勇气。我就是这样一种人。如果我面对这样一群人,看着他们因鞭打而抽搐的脸,饥饿的、绝望的眼睛,毫无疑问,我会有深藏的怜悯,我会为他们祈祷,但也许他们并不需要这个,他们只需要面包,只需要尊严。但我给不了他们,我自问没有汉斯那么勇敢,更没有辛德勒的伟大。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想知道,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爱,是疯狂洪流之下暗涌的力量。在马克斯写给莉塞尔的寓言中,元首的唯一威胁是一棵眼泪种子长成的大树,而它确实也抵挡住了元首的砍伐。一滴眼泪是那个社会的唯一希望。这就是爱,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极度缺乏的。我们不缺乏亲情,不缺乏爱情,可难道爱就这么狭义吗?亲情,爱情.,只是爱的最基本形式,甚至只是一种生理本能。可爱不该仅只于此,它还应包含更宽广,更深厚的内容,应具有宗教般的色彩。对他者的爱,才应该是团结这个社会的纽带,而不是对一个虚无名称的爱。但是,现在恰恰是对一个名秤的爱在联系这个社会,这种爱是多么的虚无,而它产生的也只有恨,对他者的爱倒成了虚妄。电视上总是有很多为某地捐款献爱心的晚会,可是这种晚会只是一种形式,除了能收到钱,对培养爱心一点意义也没有。爱应该是自发的,而不应该是号召的。我们这个社会,自发的只有愤怒,铺天盖地的愤怒,愤怒的理由则可笑至极。一种虚无的爱生出了具体的恨,这是爱吗?空泛烦躁的情绪弥漫了整个社会,深厚底蕴的爱,筑起社会基础的爱,则长久地缺席。我们都需要学会爱,不是虚无的爱,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爱、对亲人的爱,还有对莫不相关的陌生人的爱。静下心来,把手按在胸口,问一下你的心:你,有爱吗?
战争是残酷的,谁也不希望遇上,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上。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家园炮火连天,我们也面对一群犹太人,是否会有人像汉斯那样站出来呢?爱的力量强大到足以抵抗一切,也可以使人战胜恐惧、懦弱。一个社会,如果它存在爱,那即使它一时迷失了方向,也会很快地找回正确的道路。
故事主要集中在1939年到1943年,从战争开始到战争高峰。莉塞尔.梅明格,从十岁到十四岁,由童年到少女。亲情,友情,朦胧的爱情,生离,死别,恐惧,欢乐,交杂而来。在死神的娓娓道来中,人性的美好与罪恶缓缓展开。
在战争的年代里,命运悲苦的微小人物无处不在。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一笔带过的人物,都会有一个故事让你流泪。比如,小偷头子阿瑟.伯格,他告诉莉塞尔他要搬到科隆去了。我本以为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生活,死神的叙述却不动声色:他蹲在科隆的街头,怀里抱着刚咽气的妹妹,兜里装着两个偷来的苹果。文中对他的背景交代不多,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背后又隐藏了多少悲苦呢。如果不是休伯曼夫妇,莉塞尔的结局也很有可能是饿死街头。
汉斯.休伯曼收养了莉塞尔,这算不了什么。但他可以把犹太人马克斯收藏在地下室长达2年。我很想知道,如果我的国家发生战争,我能否像汉斯.休伯曼一样。同情之心很多人都有,但能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更勿说对被冠以敌人称号的人施以援手。但汉斯做到了。在他的环境下,即使只是跟犹太人说话,也会被认为叛国,遭到周围人的唾弃,甚至有生命之忧。即使这样,他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怜悯之心。他的地下室里藏着一个犹太人,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可当众给犹太人面包就更危险了。一群饥饿的犹太人被押着游街,他们面对的只有围观者的麻木及冷漠,还有士兵的鞭打,其中一个老头,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在众目睽睽之下,汉斯给了他一个面包,并为此挨了四皮鞭。如果说她收留马克斯还有一点迫于形势的话,这次则完全是出于巨大的怜悯心。尽管犹太人最后都没吃到面包,但他得到了尊严。一个面包阻止不了死亡,但能使一个人体面地死去。在灰色的世界中,只要有人向他伸手,这就够了。
假如我的国家发生战争,假如我的国家发生这种事情,假如我是围观者中的一个,我会怎么做?我有勇气站出来吗?我很怀疑。当一个群体被政府树为敌人时,对他们施以同情是危险的,暴力机关会毫不犹豫的把你视为敌人。由于亲眼所见敌人的遭遇,很少有人敢冒这个险。群体的沉默是恐惧使然。即使在当下,我也有点恐惧。在这个国度里,狂热的符号崇拜者还是不少的。在当时的德国,难道所有人都憎恨犹太人?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只是,国家只需要小部分人就能控制大部分人,就像只需要几只狼,就可以猎食一群羊。另外,国家还会利用舆论制造一种表象,即所有人都是站在它的一边,那些反对的人由于揣摩不到别人怎么想,以为自己是弱势的一方,也就丧失了表达自己的勇气。我就是这样一种人。如果我面对这样一群人,看着他们因鞭打而抽搐的脸,饥饿的、绝望的眼睛,毫无疑问,我会有深藏的怜悯,我会为他们祈祷,但也许他们并不需要这个,他们只需要面包,只需要尊严。但我给不了他们,我自问没有汉斯那么勇敢,更没有辛德勒的伟大。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想知道,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爱,是疯狂洪流之下暗涌的力量。在马克斯写给莉塞尔的寓言中,元首的唯一威胁是一棵眼泪种子长成的大树,而它确实也抵挡住了元首的砍伐。一滴眼泪是那个社会的唯一希望。这就是爱,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极度缺乏的。我们不缺乏亲情,不缺乏爱情,可难道爱就这么狭义吗?亲情,爱情.,只是爱的最基本形式,甚至只是一种生理本能。可爱不该仅只于此,它还应包含更宽广,更深厚的内容,应具有宗教般的色彩。对他者的爱,才应该是团结这个社会的纽带,而不是对一个虚无名称的爱。但是,现在恰恰是对一个名秤的爱在联系这个社会,这种爱是多么的虚无,而它产生的也只有恨,对他者的爱倒成了虚妄。电视上总是有很多为某地捐款献爱心的晚会,可是这种晚会只是一种形式,除了能收到钱,对培养爱心一点意义也没有。爱应该是自发的,而不应该是号召的。我们这个社会,自发的只有愤怒,铺天盖地的愤怒,愤怒的理由则可笑至极。一种虚无的爱生出了具体的恨,这是爱吗?空泛烦躁的情绪弥漫了整个社会,深厚底蕴的爱,筑起社会基础的爱,则长久地缺席。我们都需要学会爱,不是虚无的爱,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爱、对亲人的爱,还有对莫不相关的陌生人的爱。静下心来,把手按在胸口,问一下你的心:你,有爱吗?
战争是残酷的,谁也不希望遇上,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上。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家园炮火连天,我们也面对一群犹太人,是否会有人像汉斯那样站出来呢?爱的力量强大到足以抵抗一切,也可以使人战胜恐惧、懦弱。一个社会,如果它存在爱,那即使它一时迷失了方向,也会很快地找回正确的道路。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