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三文鱼》:探究三文鱼的新兴养殖产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生活在岭南海岸边的渔民,自然知道茂名有罗非鱼产业地,中山有脆皮皖鱼产业地,潮汕渔业区的马鲛鱼、乌贼等产业地。而就渔业而言,放眼世界,关于有“鱼的国家”之称的当数挪威了。因为我们知道挪威的三文鱼是世界有名的。而挪威的渔业是重要的传统经济部门,养殖业以三文鱼为主,主要捕捞鱼种为鳕鱼、鲱鱼、鲐鱼、毛鳞鱼等。
关于渔业出版的比例还是相对是很少的,即使如此,还是很幸运第读到了由薄荷实验出品的,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社会人类学教授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的新作《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化》一书,就带我们探究了一番挪威三文鱼为何成为被养殖的世界营养美味食物,以及如何成为挪威,乃至世界各地的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以及如何被赋予富有自然主义者追求的情感的故事。
这本属于水产科普报告类社科作品,一共分为七章,其中在导论中“塑造中的三文鱼”,作者就明确表示此书关于“鱼的城市”的第一本民族志。此书是作者作为调研三文鱼项目“养殖场新秀”的心血之作。是她从2002年始在三文鱼养殖业的田野——挪威斯拉克公司养殖产业基地进行调研工作,作者就是夜以继日地以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检审三文鱼养殖如何成为全球化的的新兴养殖产业的原因。该部分作者也溯源式提到有人类以来便与海产品共存的,但由于少有人提到鱼与人类共同进化的情况,直到三文鱼养殖被视为人类驯化动物历史上最新的转折,因为要知道三文鱼这种鱼儿是有着天然的洄游习性,长期以来被人类歌颂为最勇逆行者,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动物类象征代表之一。
事实上,要三文鱼被驯化也并非易事,知道20世纪70年代早期,海水养殖三文鱼的实验才得以成功,然后上世纪80年代才推广到南半球。此外在这第一部分作者也说明了所谓的驯化就是变为人类所用,成为“家用”,于是作者也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这种三文鱼关于在生物学的驯化、考古学的驯化、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驯化来说明三文鱼的驯化变化过程。最后也概述此书,以及作者在关于养殖三文鱼基地的田野工作的总结。
之后来到第一章节,就是作者开始探秘三文鱼养殖化之旅了。在追踪三文鱼的过程,作者历经了飞机、大巴、汽车和渡船,可谓是长途跋涉,是非常艰辛的工作。其中作者采取的田野策略是:多点、超越人类以及合作式,这个小环节上作者也就阐明了三文鱼只有经历了“银化变态”过程之后,三文鱼才会送到养殖场,“银化”是一个为年幼三文鱼从淡水转移到海水做准备的生物过程。这就说明了要驯化三文鱼是比较复杂的流程。此外作者也说明为何追踪三文鱼,因为这里面有三层意思:深度参与调研三文鱼工作、追踪发现不同追踪三文鱼的方式、从侧面研究三文鱼的其他故事。
说完追踪行程,作者也从历史的源头说明了这种备受世人喜欢的三文鱼是何种物种?原来在挪威神话中,出现半巨人半神的捣蛋鬼洛基就是以三文鱼的形象出现在其中的一个神话中。继而也谈到了维京人如何捕捉和食用三文鱼的经历故事。然后发展三文鱼全球化了,那就是出现了澳新的大西洋三文鱼,以及AQKVA会议就体现了三文鱼这个新兴养殖产业已经是举世瞩目的了。起码使得挪威这个国家成为地球上鱼类和水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仅次于中国)。
如果你觉得看这样报告性的科普书籍有点发闷的,其实呢如果读读“丽贝卡的片段”,作者就以一个挪威当地的一个渔民的角度去讲述了渔民与三文鱼的关系,丽贝卡是个女强人,不仅自养家糊口,还将自己的三文鱼养殖事业发展妥妥当当的,其中作者也尝到也介绍了鳕鱼制作鱼饼,用马鲛鱼做鱼干的情况。之后就是作者观察丽贝卡饲养三文鱼的故事了,这个故事读来还挺让感到励志的创业故事。
然后来到第二章就讲到了关于三文鱼场所的介绍。这一章不仅让笔者读到养殖三文鱼并非易事,因为每天清晨都要清除死鱼,这是比较辛苦难耐的工作。同时也要留意三文鱼的天敌海虱的影响,不过聪明的渔民就在2012年达成共识,利用濑鱼可以作为一种使得海虱数量下降的廉价而可持续的方法,由此看来濑鱼成为了三文鱼的最佳损友,濑鱼的掩护成为了三文鱼的生死之交。此外在这一章中,作者也将养殖基地视为实验室,其中就在字里行间中记录了作者和渔民日常化严谨的科学的办公日程。可见渔民和作者的专业和对三文鱼这个渔业的热情。
而在第三章就讲到了食欲、数字和管理控制。这章节让笔者读到惊喜的是,原来灯光会影响三文鱼的,如储水池氧气量的变化会随着灯光的影响而变化,那是因为光线突然消失会让鱼儿游到水底,因此使得储水池氧气量下降,而最后解决的办法就是将灯泡涂成黑色,一直亮着。如此就不让三文鱼会过于有压力。而在养殖三文鱼中,其中宰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渔民为了保障鱼儿的内脏干净,他们会在宰杀鱼儿前不会投喂的,另外在宰杀的时机上,也是选择在海虱风暴来临前就宰杀,可见渔民相当有智慧的。而在这个养殖场的管理上是非常科学和有条不紊的,如他们每周向总部汇报,公司每月给政府汇报,给健康网络汇报,还有内部汇报。
第四章速度、饲料和时间序列部分,就通过大量的列图表列数据说明饲养三文鱼是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的,如三文鱼成长的第一阶段在水、鱼卵到日度都是非常好的环境,而在三文鱼成长的第二阶段就说明了第一次喂养和批次的首次建立的重要性。第三阶段就讲到了银化和黑色屋顶的重要性。第四阶段就是关于秘鲁凤尾鱼和水分抽离部分就说明饲养三文鱼的饲料的来源也是很重要的,其中饲料主要是秘鲁凤尾鱼,就要看好饲料这一关,作者能用图表说明饲养料,可见科学性是非常强的。另外有趣的是还提到三文鱼其实是大胃王,短短一周内一条成年鱼儿就可以吃掉相当于它体重四分之一的饲料。
第五章说到的人与鱼儿那些情感问题:照料和宰杀的编排。关于鱼儿的宰杀笔者的亲身经历就是,每每去菜市场买活鱼,老板都是直接用大刀拍死鱼儿的,可以让它们不那么痛苦地失去,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安乐死,而对于作者而言,她也有关于宰鱼的经历,使得加深了她对安乐死的法律支持,如小时候,她和父亲捕鱼,而在宰鱼过程,父亲就教导她用拇指按住鱼儿的脖子就可以稳稳捉住鱼儿,让后将它撞到船的内侧,这样也是很快地让鱼儿痛快地安乐死的做法。这个美好的童年回忆,是这本书中最为由情感缔结的部分了。
在这章节中,除了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文章还记录了其他渔民宰杀三文鱼的笔记,写尽了对三文鱼的尊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应该互相敬畏之情。从而就使得到了鱼儿成为动物,并且得到立法来建立起人与鱼儿的情感缔结。人道宰杀就成为当今现实关于人类对待三文鱼的有文明后情感的做法了。
正如作者在此书开头的致谢部分就谈到,作为研究野生三文鱼的维恩,一直提醒作者讲述三文鱼的故事不是水产养殖就能能完成的,于是在此书的之后,作者也补充了一些养殖化三文鱼以外的野生,或者的三文鱼做了一定分量的研究。如第六章就说到了,除了养殖类三文鱼外,作者还从野生三文鱼和逃逸的三文鱼来说明三文鱼的多样性和共存性。其中作者尤为肯定和歌颂了沃索河三文鱼拯救项目,也讲到了“迷失”的三文鱼:阿纳河的例子,都是值得看看养殖化三文鱼以外,人类如何保护的从野生三文鱼和逃逸的三文鱼的伟大的环保壮举的。
第七章尾声就作者阐明了为什么说“三文鱼是野生的一种标志,然而三文鱼也是食物”,从而也就正确地回应了当代人类对市面存在野生和饲养类的三文鱼的存在价值了。
作者就是秉着一种人道和自然主义者的角度,也抱着一颗敬畏水产自然之心,通过自己亲身的见证和考验,来说明三文鱼养殖如何成为全球化的新兴养殖产业,如果您有兴趣养殖三文鱼,这本书就有很多有用的借鉴法宝。而这本书除了实用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作者就是从环保主义情感缔结的角度去慢慢诉说了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人与动物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