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介绍与外语学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何学好外语?这一问题不仅对外语学习者,对教授外语的教育者来说也是难题。怎样才算是学好了一门外语?满足日常交流?考试优秀?怎样才能学好一门外语?是否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呢?本书就是从学习者和教育者两个角度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
本书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探讨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本章提出语言和语言的相似程度为语言距离。例如,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语言距离小于英语和汉语,按理来说,两种语言按照语系、语族、语支逐级区分,越往下语言距离越小。而当母语与外语语言距离小时,并不能简单认为会更容易学一点,因为语言距离小,意味着母语的影响可能更大,也许在外语的语法结构上容易理解,但是在外语的发音上又容易改不了母语的口音。母语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语言迁移”,这种迁移有好有坏。
第二章探讨外语中的“临界期问题”,即为什么儿童能普遍学好外语,但成年人比较困难。关于“临界期”是否存在很难说,“临界期”在什么年龄段更难说,但外语环境与年龄确实会影响对外语的学习,以及母语可能会作为“过滤器”存在阻碍成年人完全地吸收外语。
第三章讨论什么样的外语学习者更容易成功。这里主要是适应性和动机两种因素。所谓适应性即“语言天赋”,也许一门语言和学习者很“适配”,因此学习者能快速掌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的确有可能有“外语学习障碍”,这和“阅读障碍”一样是存在的,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定要耐心教学。而动机可以分为两类,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非功利,后者较功利。动机越强,学好外语的可能性越大。
第四章介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成果。一般把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有的观点认为学语言纯靠听即可,比如幼儿在大量的听之后突然说出了准确的语句。但显然,光“听”是不够的,小孩儿要不断地和大人对话才会对语言的使用游刃有余起来。因此,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输入”+“输出的需求”。在上一个例子中,小孩儿在说之前必然“想”说,于是会在大脑中思考如何说出来,这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输出。“用外语思考”等同于“演练”。但是理论并没有止步于此,之后又有“有意识习得”和“无意识习得”的区分,前者反映在“死记硬背”,比如成人背单词,后者是“莫名其妙就会了”,比如小孩学习母语。但实际上,一门语言必然经过不断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幼儿所谓莫名其妙就会说话是建立在大量的无意识听和有意识地“听”上的。但另一方面,一门语言也并非都是有意识地学习才能融会贯通,比如语感。
第五章,探讨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和外语学习法。受研究者推崇的外语教学法是“交际法”,也称为“传达式教学法”,即重点在于意思传递,而非语言形式上。同时,也要对输出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在输入上,要对质量有所把控,不仅要理解输入的内容,还要对语法进行分析。因此怎样输入,输入什么在学习外语中极为重要。
第六章,介绍具体的外语学习方法和诀窍。一、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理解内容,背景知识很重要。听力练习要反复听能听懂80%的材料,而不是去听只能听懂20%的材料。可以听双语材料,两种语言轮流听。可以听完看文字材料,这样一份材料既用于听力也用于阅读。二、背诵例句。三、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四、交际策略,比如说话卡壳可以用“well……emmm……you know……”之类的词拖延时间。五、有意义的学习,让新单词与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关联,谐音记忆也可以。六、在语境中记单词,还能记个搭配。七、发音从模仿开始。八、掌握基本语法。九、提高学习动机。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记忆技巧记忆)或认知策略(整理已有知识)等。
另介绍了两个教育法:(1)自然教育法。贯彻“语法可以留到课后学习,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进行可理解输入练习”方针。(2)输入-互动模式教学,使用当天学习的语法模拟采访现场,进行各种句型、表达的对话练习。
总之,本书更像作者自言是一种学习外语理论的介绍书,并非是事无巨细的学习外语指导书。但在第六章,确实给予了学习外语的中肯建议。而在教学法上,也看得出来比我受的教育法要先进、有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