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冰海之皇”的生命驯化史
三文鱼被美食家们誉为“冰海之皇”,是日式料理的主要食材,一直广受日本消费者的宠爱。但产自日本的三文鱼并不受消费者待见,反倒是远道而来的挪威三文鱼才是他们的最爱。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三文鱼又叫“大西洋鲑鱼”,是冷水性洄游鱼类,适合生活在12-15℃的水温中。而日本三文生活的太平洋水温常年在20-24℃,过高的水温却适合浮游生物和细菌生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三文鱼很容易携带寄生虫,这是喜食鱼生刺身的日本人所不能忍受的。而生长在高纬度大西洋的三文鱼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位于北欧地区的挪威同样如此。
所以,在野生三文鱼数量稀少且健康难保证的情况下,挪威三文鱼就成了日式料理的主角。随着人类对三文鱼需求数量的日益剧增,三文鱼养殖也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为挪威人民增加了丰厚的收入。在挪威社会人类学家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的这部《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中,我们将近距离了解三文鱼这种鱼类,以及在与人类生活关联之下的生存变迁。
作为一名研究驯化、养殖、消费、饮食习惯和食品生产以及营养人类学的专业人士,作者在这部“笔记体”式的《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中对文鱼的生长与养殖进行了专业而细致描述,有数据支撑,有案例佐证,还有社会人类学家的情怀。跟着作者的叙述,在“追踪三文鱼”中,我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成为饥饿的”三文鱼生活场所,在这里,它们“成为生物群”,而与人类的交往让它们进一步发展为“可扩展的”。
在介绍了诸多客观情况之后,作者以“成为有感觉的”为独立篇章,将三文鱼从一种简单的鱼类上升为法律意义上的动物,“与牛羊等动物一样有着福利的需求和权利”。“成为外来的”则重点刻画了养殖三文鱼“身份”特征的“根本性”转变,虽然还是三文鱼,但“在它们的原生地已被视为外来物种”。而留给读者的,则是关于“驯养”的思考。
但是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部单纯介绍三文鱼养殖的工具书,也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三文鱼生存环境变化的研究史,作者“社会人类学家”的职业身份,为这部书注入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观情绪及理性思考。换句话说,三文鱼在作者眼中,并不仅仅是海水里的一条鱼、餐桌上的一道菜,更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因为它富有生命,才让作者对它的研究充满感情。这似乎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人类学家才应该拥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相处,当然包括但不限于“驯养”。
驯养的过程,是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是增加人类经济收益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孕育感情的过程。在作者来自疫苗接种屋的笔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受到作者面对鲑鱼幼苗仅仅因为身长不合格就被淘汰出局、碾碎成泥的复杂情绪。在这里,作者发出了“鱼的死亡是重要的事吗?”的生命拷问。
“从管理的视角来看,每一条养殖场死亡的鱼在理论上都是经济损失。”但“从一个养殖场工人的视角来看,问题则是不同的。十月份充满着笑话的午餐交谈,现在则是安静的和忧郁的,间或有一个黑色幽默。”之所以两者的感觉不同,归根结底在于对鱼的感情不同。再进一步讲,是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同。管理者们把它们当作能够换钱的食物,工人们则在朝夕相处的驯养中培养了对鱼的感情。在后者眼中,它们不仅仅是可以吃的食物,还是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生命,也是可以平等相处的朋友。这也许就是“驯养”的另一层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