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诗意的科普,孵化社会性思考与行动

以科学事实破解人类的幻觉与错误认识,从而引发社会性的反思与行动,这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社会角色之一。鉴于《自私的人类》具有批判性的立意、诗意的文笔与富有人文关怀的开放视角,它已成为我的青少年赠礼首选。
如果觉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是一句口号,或为频发的气象事件担忧后仍抱有“地球毁灭还早着”的乐天想法,这本书就是重重一记当头棒喝。作者对宇宙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信手拈来,环环相扣地科普人类存在与活动的过程,并就自然与人类的生存境况敲响警钟。人类在地球自封的王位下,尸山底埋着的是自身的未来。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与自然界平等合作的世界观,重中之重是我们每个人从下一秒开始,自觉承担起修复与保护自然的责任。
由于书中击中我的华彩段落太多,今晚仅摘录本书中我(目前)最爱的P134,并对反复品读后的心绪做简单记录。
如下段落重申了本书的重要主张(由于审核机制删除了宗教相关内容)。人类必须理解自身作为公共自然环境中的一环,生存基于与其它生物的分享与共存。
“……抑制以自我为中心的冲动,并试着接受我们是作为生态系统而非单个实体在生活这一事实。你和我,终有一死的哺乳动物,是人类和细菌细胞之间的合作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共享食物和化学信号,并依赖作为肠道马戏团领班的免疫系统;而我们的食欲和心境也会受到微生物和人之间持续的化学交流的影响。”
基于人类本质构成并无特殊的科学事实,我感受到与其它生物的无别无间。这或许可以建立或补充某种生死观。我为何于此,便归于何处,这是一种拥有重心的归属感,是对生命逝去后去往何方的可能的解释。倘若我的尽头是起始/原初的零,这让很多事情变得可以忍受……
“当我们死去,我们身上所有那些让我们关心自己的存在,让我们无比幸运地去爱和感受被爱,让我们在狭小空间里通过转动显微镜和望远镜窥探我们缘何身处此地的东西,都会渗回它们的源头。”
祝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