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的萨义德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无意要买,因为自己对西方理论的淡漠。翻翻封三的介绍:“萨义德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各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与中国的现状也有些吻合,就拿了回来。
其实他的逻辑非常简单,毕竟这不过是BBC的演讲系列结集而成的。看看目录:
第一章,知识分子的代表。不过要定义知识分子。说来也真奇怪,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不但与不同的人有关,而且与不同的时代有关。刚建国的时候,连高小毕业,都算读书人,高中毕业,就有人称呼你是小知识分子。今天看来却似乎成了笑谈。这是知识分子的低端理解。但大学毕业总算是知识分子吧?农民、工人大概会这样看。另外有一种见解,不但大学生,就是硕士、博士、教授、研究员,也不一定是。萨义德就是这样看的:“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词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作法。不只是被动地不愿意,而是主动地愿意在公众场合这么说。”(第25页)
这也是西方主流思想界的传统认识,说白了,就是这个社会中,有能力独立思考,而且能坚持独立思考,不受任何血缘或利益等因素影响,对于社会的种种问题做出严肃反思的人。如果在中国的官僚眼中,这就是所谓“刺儿头”,较真儿的人。李敖曾经说过:“即使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但也要做你形式上的反对者。”大意如此。也是这个意思。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这样的人物,当整个社会遇到问题,他们先知先觉,不惜与全社会为敌,奔走呼号,死而后已。在西方,苏格拉底、耶稣、伏尔泰、卡斯特里奥、罗曼罗兰、福柯等人,在中国,屈原、顾炎武、戴震、谭嗣同、梁启超、顾准等人,都应当是这样的人物。
我不是很在意这样的分类,萨义德执着于此,显得与破除刻板印象的本意,有些远了。倒是更赞同葛兰西的说法,凡是能够不随俗转移,在某个方面继承或者打破成见的人,大概都可以算是,无论是专业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第二章,为民族和传统设限。比较容易理解,只有能够超越民族和传统界限的人,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而不受特定立场左右。
第三章,知识分子的流亡——放逐者与边缘人。萨义德这里指出,知识分子应该是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出入无碍,能够见到不同的立场、态度和理解的背后的原因。但实际上,他在这里比较执着了,本民族内部,文化内部,不也一样存在着各种差异?大概他要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见识过诸多差异,并能够理解差异者,才是知识分子最本质的规定性。
第四章,专业人士与业余者。这也是我认真看完的一章,主要是批评现实。他说:“今天的知识分子很可能成为关在小房间里的文学教授,有着安稳的收入,却没有兴趣与课堂外的世界打交道。贾克比声称,这些人的文笔深奥而又野蛮,主要是为了学术的晋升,而不是促成社会的改变。”(第63页)
萨义德对于日渐专业化的趋势非常不满,“我说的专业意指把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当成稻粱谋,朝九晚五,一眼盯着时钟,一眼留意什么才是适当、专业的行径——不破坏团体,不逾越公认的范式或限制,促销自己,尤其是使自己有市场性,因而是没有争议的、不具政治性的、客观的。”(第65页)他说专业化有三种弊病。其一,是专门化,今天在教育体系中爬得越高,越受限于相当狭隘得知识领域。虽然他并不反对专业能力。但专门化戕害了兴奋感和发现感,容易陷入怠惰。其二,专门化受制于专家和权威,影响人独立判断的勇气,甚至严格说来,专长到头来几乎和知识不相干。其三,专业化的追随者无可避免底流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佣。(以上见第67-69页)因此,当专业学者逐渐被这些东西所束缚的时候,活泼泼的知识和思想只能够产生在那些业余的爱好者或者边缘人之中,正是中国古代所谓“礼失求诸野”的意思。任何东西,使用的久了,总是会僵化,需要新鲜的力量加入,电线如此,思想也是如此。
虽然萨义德对于专业化的讨论符合现实,但他这样坐而论道的学者或思想家的思想,如果拿到中国,或许可以卷起一时的知识反思的波浪,但对于中国社会并无实质益处。原因何在?无他,中国的学术的病根,乃至整个社会的病根,都在于专业化程度不够,知识和精神的产生,也同样不够精深。如此看来,萨氏之论,对于中国人来说,反倒容易助长空疏之风。
第五章,对权势说真话。这本无需多言的。不妨抄一段萨氏的一段话:“在我看来最该指责的就是知识分子的逃避;所谓逃避就是转离明知是正确的、困难的、有原则的立场,而决定不予采取。不愿意显得太过政治化;害怕看来具有争议性;需要老板或权威人物的允许;想要保有平衡、客观、温和的美誉;希望能被请教、咨询,成为有声望的委员会的一员,以留在负责可靠的主流之内;希望有朝一日能获颁荣誉学位……对知识分子而言,腐化的心态莫此为甚。”(第84页)
萨氏之论,即令对欧美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极难做到的,何况对于中国人呢?人类当中,真正能够站在全局反思的人,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永远属于极少极少的个别人。这是人类绝大多数生活在当下的逐利之中的宿命。如此说来,萨氏所云,不过是个理想而已,现实中的人都太过聪明,无法摆脱现实情境和周围思想风气和环境的裹挟,大智大慧的勇者,思想上的唐·吉诃德,浮士德,终究是极少数的。
第六章,总是失败的诸神。强调知识分子的世俗性。因为没有细看,就不多说。
以我自己的眼光来看,觉得这部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不过是强调学者的独立性,切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丧失自我意识。他实在是多虑了,人性中有依附的需要,但那种自主、不屈的意识,永远存在人性之中,发愤也好,归隐也好,甚至嫉妒或反叛,都是人对于独立、自由有着天生需要的明证。反倒是他对于专业化的反思,虽然可令我们不要太过狭隘,但其效果,或许是对于技术或专业化的轻视,对问题进行泛道德化、泛政治化的反思。只是,中国向来不缺这样的空谈家。
萨义德的专业是文学,背景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血统的美国教授,这也可从他的著作中国,时常遇到,比如《东方学》之类的著作,这本著作中也不例外,比如详细分析霍梅尼之类是也。
最后要批评三联书店,这本书竟然没有规范的版权页,甚至出版年份都没有,真是令人浩叹。这就是中国最为专业的出版社之一的专业水准,其他出版社、其他行业的专业化水准,可想而知。
萨义德,请不要进来得那么快罢。
其实他的逻辑非常简单,毕竟这不过是BBC的演讲系列结集而成的。看看目录:
第一章,知识分子的代表。不过要定义知识分子。说来也真奇怪,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不但与不同的人有关,而且与不同的时代有关。刚建国的时候,连高小毕业,都算读书人,高中毕业,就有人称呼你是小知识分子。今天看来却似乎成了笑谈。这是知识分子的低端理解。但大学毕业总算是知识分子吧?农民、工人大概会这样看。另外有一种见解,不但大学生,就是硕士、博士、教授、研究员,也不一定是。萨义德就是这样看的:“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词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作法。不只是被动地不愿意,而是主动地愿意在公众场合这么说。”(第25页)
这也是西方主流思想界的传统认识,说白了,就是这个社会中,有能力独立思考,而且能坚持独立思考,不受任何血缘或利益等因素影响,对于社会的种种问题做出严肃反思的人。如果在中国的官僚眼中,这就是所谓“刺儿头”,较真儿的人。李敖曾经说过:“即使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但也要做你形式上的反对者。”大意如此。也是这个意思。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这样的人物,当整个社会遇到问题,他们先知先觉,不惜与全社会为敌,奔走呼号,死而后已。在西方,苏格拉底、耶稣、伏尔泰、卡斯特里奥、罗曼罗兰、福柯等人,在中国,屈原、顾炎武、戴震、谭嗣同、梁启超、顾准等人,都应当是这样的人物。
我不是很在意这样的分类,萨义德执着于此,显得与破除刻板印象的本意,有些远了。倒是更赞同葛兰西的说法,凡是能够不随俗转移,在某个方面继承或者打破成见的人,大概都可以算是,无论是专业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第二章,为民族和传统设限。比较容易理解,只有能够超越民族和传统界限的人,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而不受特定立场左右。
第三章,知识分子的流亡——放逐者与边缘人。萨义德这里指出,知识分子应该是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出入无碍,能够见到不同的立场、态度和理解的背后的原因。但实际上,他在这里比较执着了,本民族内部,文化内部,不也一样存在着各种差异?大概他要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见识过诸多差异,并能够理解差异者,才是知识分子最本质的规定性。
第四章,专业人士与业余者。这也是我认真看完的一章,主要是批评现实。他说:“今天的知识分子很可能成为关在小房间里的文学教授,有着安稳的收入,却没有兴趣与课堂外的世界打交道。贾克比声称,这些人的文笔深奥而又野蛮,主要是为了学术的晋升,而不是促成社会的改变。”(第63页)
萨义德对于日渐专业化的趋势非常不满,“我说的专业意指把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当成稻粱谋,朝九晚五,一眼盯着时钟,一眼留意什么才是适当、专业的行径——不破坏团体,不逾越公认的范式或限制,促销自己,尤其是使自己有市场性,因而是没有争议的、不具政治性的、客观的。”(第65页)他说专业化有三种弊病。其一,是专门化,今天在教育体系中爬得越高,越受限于相当狭隘得知识领域。虽然他并不反对专业能力。但专门化戕害了兴奋感和发现感,容易陷入怠惰。其二,专门化受制于专家和权威,影响人独立判断的勇气,甚至严格说来,专长到头来几乎和知识不相干。其三,专业化的追随者无可避免底流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佣。(以上见第67-69页)因此,当专业学者逐渐被这些东西所束缚的时候,活泼泼的知识和思想只能够产生在那些业余的爱好者或者边缘人之中,正是中国古代所谓“礼失求诸野”的意思。任何东西,使用的久了,总是会僵化,需要新鲜的力量加入,电线如此,思想也是如此。
虽然萨义德对于专业化的讨论符合现实,但他这样坐而论道的学者或思想家的思想,如果拿到中国,或许可以卷起一时的知识反思的波浪,但对于中国社会并无实质益处。原因何在?无他,中国的学术的病根,乃至整个社会的病根,都在于专业化程度不够,知识和精神的产生,也同样不够精深。如此看来,萨氏之论,对于中国人来说,反倒容易助长空疏之风。
第五章,对权势说真话。这本无需多言的。不妨抄一段萨氏的一段话:“在我看来最该指责的就是知识分子的逃避;所谓逃避就是转离明知是正确的、困难的、有原则的立场,而决定不予采取。不愿意显得太过政治化;害怕看来具有争议性;需要老板或权威人物的允许;想要保有平衡、客观、温和的美誉;希望能被请教、咨询,成为有声望的委员会的一员,以留在负责可靠的主流之内;希望有朝一日能获颁荣誉学位……对知识分子而言,腐化的心态莫此为甚。”(第84页)
萨氏之论,即令对欧美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极难做到的,何况对于中国人呢?人类当中,真正能够站在全局反思的人,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永远属于极少极少的个别人。这是人类绝大多数生活在当下的逐利之中的宿命。如此说来,萨氏所云,不过是个理想而已,现实中的人都太过聪明,无法摆脱现实情境和周围思想风气和环境的裹挟,大智大慧的勇者,思想上的唐·吉诃德,浮士德,终究是极少数的。
第六章,总是失败的诸神。强调知识分子的世俗性。因为没有细看,就不多说。
以我自己的眼光来看,觉得这部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不过是强调学者的独立性,切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丧失自我意识。他实在是多虑了,人性中有依附的需要,但那种自主、不屈的意识,永远存在人性之中,发愤也好,归隐也好,甚至嫉妒或反叛,都是人对于独立、自由有着天生需要的明证。反倒是他对于专业化的反思,虽然可令我们不要太过狭隘,但其效果,或许是对于技术或专业化的轻视,对问题进行泛道德化、泛政治化的反思。只是,中国向来不缺这样的空谈家。
萨义德的专业是文学,背景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血统的美国教授,这也可从他的著作中国,时常遇到,比如《东方学》之类的著作,这本著作中也不例外,比如详细分析霍梅尼之类是也。
最后要批评三联书店,这本书竟然没有规范的版权页,甚至出版年份都没有,真是令人浩叹。这就是中国最为专业的出版社之一的专业水准,其他出版社、其他行业的专业化水准,可想而知。
萨义德,请不要进来得那么快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