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与物化女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深层素食主义,迈克尔·艾伦·福克斯,2015
原版1999年,叫做Deep Vegetarianism,中译版被收进电子工业出版社知识分子系列,因为写稿需要,又精读了一遍。
全本探讨的是素食主义的哲学。上一次读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笔记体系,读完就懵,忘得也快。但这次好很多。我猜可能是因为有了欧洲素食主义简史(请参考《不流血的革命》)作为铺垫。整本书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作者从素食主义的源头开始,用一章非常简介史学内容,引出“肉” 这种食物的象征意义。 然后他将各种素食主义进行的分类,分别探讨了素食者的动机和理由。下半部分则是对于支持与对反对素食主义论证的梳理和探讨,进而探讨未来社会素食的可能性。(我省略了区隔化这个一章,这算是贯穿全书的理论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预设了立场,站在“劝服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素食主义”这个角度,好在理性和批判的部分都很完整,没有一丁点“洗脑”感(这是很多国产素食书的弊病)。
由于这本的探讨实在是过于专业,这条决定只聊两个新接触到的观点。
一是肉的象征意义。在人类学理论推定和一般看法里,普遍有一个“人是狩猎者”的形象共识。这种印象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把人类这个种别等同于“男性”的那一半,赋予了人类整体形象上侵略、好战、属于掠食者的概念。作为狩猎标的物,很多时候,肉也在反过来强化人的意识形态(比如对猎得的肉的分配),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父权社会的架构体系。反过来,不吃肉就从一开始于“阴柔”、“弱势”、“被保护”、“被同情”、甚至“女性气质”等等印象连接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素食主义至今看起来仍然属于小众群体(需要自证素食的合理性),没有办法平等的与肉食者进行对话(甚至反过来,要求肉食者自证肉食合理性)的思想根源。
但为什么素食主义会和“女性气质”产生直接关联呢?作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宰杀暴力中的“物化-裂解-消耗”框架做例子:“就动物而言。裂解有一个明确的意义:被斩成小块而成为一块块的肉或肉类副产品。”而“女人的身体也同样总是被裂解,因为广告、色情产品及其他形态的文化造像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部位以及表面特征上,以便促销从有害商品到对女人的性占有及虐待式屈从的各种东西。”(39页)我从这里才意识到,女性在现代社会中被“物化”的表现仍然是随处可见。
二是理解素食主义需要体系。事实上,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性议题,它涵盖了不同程度的个人健康、道德同情、环境保护、宗教思想,意识形态、自然的可持续等多个分支的思辩。
首先需要强调“不同程度”这四个字,这其实是指一个“边界”,是两个(或多个)不同意识阵营的角力。最典型的例子,蛋和奶,在不同素食主义群体之间,都有不同的理解。Vegetarian认为,吃蛋和奶并没有伤害生命,而Vegan则会认为吃蛋妨碍了新生命的出生,奶则抢夺了新生命的营养。 亦或是道德责任归给吃肉的人还是屠宰的人,诸如此类的例子,都是“边界”。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动态变化的——实际上,素食主义的演化从公元前三世纪起,持续到今天依旧在不断演变出新的东西。而我们多数时候在受限于一个或某几个观点立论,这种探讨往往都是不完整的。
第三是一个“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概念,它从探索不同形式的支配、压迫与剥削之间的关联,来确定人类对人类的支配和人类对自然的支配之间的关联(但我的直觉它一定和前面提到的女性被物化有根源性的关联)。作为“唯一处理有关动物的待遇以及基于伦理的理由而赞成素食的学派”,这种反压迫、反支配的新兴学派,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意识形态”的部分。为什么单独提到它,是因为素食主义的其它几个相关议题已经讨论得比较多了,而至少在我的信息储备中,女性主义和素食主义是很少会联系在一起的,值得一些思考与关注。
总之,这本门槛太高了,非必要情况尽量别看。你们看了这条也可以当做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