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国札记》读书笔记

一、中国宗教问题
在首卷最后,利玛窦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中国的宗教。
他通过对中国儒释道三教的深入考察,得出了中国最重要的儒家,和基督教有共同处。所以作者写道:“他们的历史一开始,就记载着他们所承认和崇拜的一位最高的神,他们称之为天帝·,···各种神都是他的臣属”认为“由于上帝的慈悲,很多古代中国人已在自然法则中找到了得救”,因为“一个人根据自己良心的光芒,尽力去寻求得救,上帝就不会拒绝给他帮助。”(p100)
书中提出“儒教最终目的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这“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与基督教的真理。”(P104)而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皇帝在梦中收到启示,说真理在印度。这时基督教徒正下印度传教,所以皇帝是受神的启示,但收到了错误输入品,即佛教。(p105-106)。他还认为,佛教的教义,从西方古典哲学中可以找到。(p106)。并且,利玛窦贬低佛教,认为其一,提信仰佛教的王朝都不得善终(p107);其二,提出和尚是由奴仆转变身份而来,并非出自自愿,且无知识(p108)。不难看出,利玛窦想用中国的宗教,尤其儒家,来附和基督教,以此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达到传教的目的。
二、关于契丹这一名称
在书中确认了契丹(Cathay)就是中国的一个名称。马可波罗和后来方济各教士都记录过东方大国契丹,但欧洲人没弄清他和中国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是马可波罗杜撰的 不存在这个地方;还有一种说法是契丹是临近中国的东方大国。利玛窦信中说中国就是契丹,他的结论最初没有被教友们接受。—驻印度教会派人去鄂本笃陆路中亚之行,调查探险,最终确定。
确定“契丹”就是中国的方式也很有意思:在第五卷十一章提到,修士在中亚 某国碰到的契丹回来的撒拉逊商队,他们假扮使节在契丹首都做生意,所以关于以契丹代表中华,陈启云论文中提过:应是辽金时期的语境。《马可波罗游记》就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
三、对中国的深入了解
在华传教将近30年,走过中国东部沿海很多地方。又精通汉语,研读了许多古代典籍,所以,本书对中国的认知,是之前西方关于中国的书籍所能比拟的。
本书主线是耶稣会在中欧从无到有的传教过程,但也涉及到中国物产、科举制度、法律、习俗礼仪、宴会餐饮、航运、文字艺术、民众、政治政体、商业等各方各面,还提及了晚明的上海。且很多介绍非常详细。比如在政治方面,对国家政体、权力运行、政府机构的设置;科考流程与做官,还有官员检察写得十分详细。这可能也反映了他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接触频繁深入。而且,他入华传教是在万历年间,他还记载了当时的时政大事,像国本之争、张居正被罢免(p53-54)。又比如开篇详细描写西方没有的三样到中国的茶叶、漆、硝石,这对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吸引力很大。
四、与使团行纪的不同之处
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度不同:虽然马戛尔尼日志、巴罗行纪还有阿美士德使团使华日志都提及中国的宗教,但没有像利玛窦这样深入去挖。着和两者进入中国的目的不同有关。耶稣会为了入华传教,侧重点就在中国的宗教问题上。
利玛窦笔下无处不在的神的圣迹。比如第二卷沙勿略在果阿时,最初像随着使团入中国,遭到地方殖民官员阻挠,后来这个人受到了神的惩罚,得了麻风病还获罪入狱。还有一直与传教士们争辩偶像崇拜的那个和尚,最后也被省惩罚,声名狼藉。而使团的记录里面,就没有出现过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这除了跟耶稣会的传教士他们坚定的宗教信仰有关以外,与使团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科学对于神权强有力的冲击也有很大关系。
五、对中国的负面看法
1.学习文字花费大量时间
2.轻视医学数学
3.繁文缛节
4.对于外国人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