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特雷庇姑娘》是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者作品集,而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是德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其中于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特奥多尔·蒙森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而1908年的获奖者鲁道尔夫·欧肯则是著名的哲学家。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又名保尔·海泽,1830年出生在柏林,是德国作家、抒情诗人、剧作家、翻译家、长篇小说家和世界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文学素养从孩童时期就有所展露,于18岁凭借韵文诗《春天》登上文坛,于22岁在柏林大学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次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骄傲的姑娘》(《犟姑娘》),则在文坛获得极高评价与尊重。而《特雷庇姑娘》是在保尔·海泽28岁时完成作品,也就此达到文学创作的顶峰。在1854年至1863年(24岁到33岁),海泽作为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御用文人,受到国王的保护,因而生活悠闲,多结交同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这段时期大量创作作品,但期间多数被看作半官方作品。海泽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被赋予普鲁士爵位的头衔。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海泽一生共创作中短篇小说一百八十多篇,长篇小说九部,剧本七十多个和大量诗歌,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回忆录、随笔等。
保尔·海泽提出“猎鹰理论”,即每部中篇小说只能讲述一个事件、一个冲突,而且要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而该转折点需要有一个触发点(或者说是导火索),而这个触发点就是作品的“猎鹰”,而该“猎鹰”则用来凸显关键的转折。正因如此,海泽的作品充满强烈的戏剧性,由此,海泽被称为“德国中篇的莎士比亚”。此外,保尔·海泽写作另一个特点就是女性角色多并且都很优秀,同时其笔下多出现意大利女性,可能是在意大利的游学和疗养经历,使意大利的古典和美好深烙在了海泽的记忆中。他的女主人公不仅如一般作者笔下的美丽、温柔、善良,而且独立不羁、敢作敢为、有勇有谋、善解人意、爱憎分明,甚至其刚毅的品质胜过男性。当然,海泽的男主人公也多具有勇敢、善良、维护正义的性格特点,因此,尽管海泽并没有过多的美化男主人公的外貌,但他们血气方刚的意志品质很容易让人产生对他们外貌的联想:高大挺拔、轮廓刚毅。可见,海泽是一位看见了世上大多美好的作家之一。另外,保尔·海泽的作品多富有感情,并且这些感情的表达大多很容易感动读者。其作品中,特别是在中篇小说中,关于亲情的描写往往既有温情,却也承受过剧痛;而对于友情也多有真挚的体现,读者在其作品中可以窥见舍己为友的主人公形象;爱情则是最多出现在海泽作品中的感情基线,几乎在所有的中篇小说中都有关于爱情的线索,爱情是其作品的人生观中心。海泽笔下的爱情多是坚贞又纯洁的,他认为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值得被歌颂的,甚至在其作品中,有些主人公还抱有看似偏激和极端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特雷庇姑娘》就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作品,而其女主人公费妮婕则是一个为爱情勇敢而坚持的女性形象。《特雷庇姑娘》讲述了在偷渡客必经的特雷庇村子里,女主人公费妮婕遇到了自己心仪的男子菲利普,在等待了七年之后,又在此地见到了他,因此费妮婕向菲利普表白,但由于菲利普因政治因素要去决斗,而多次拒绝费妮婕。但是费妮婕并没有妥协,她将菲利普囚禁起来,并对其决斗进行百般阻扰。费妮婕由于爱而不得,在无奈下听信巫术并给菲利普灌下的“爱药”(狗的心头血),当菲利普了解实情之后摔下深谷,陷入昏迷。而费妮婕又将菲利普救起,为帮助菲利普完成愿望则找来决斗人,然而陷入圈套,决斗人是三个警察,费妮婕联合村民赶走警察,并悉心照顾菲利普。在菲利普身体痊愈后,被费妮婕的照顾和付出感动,而向她表白,最后两个人一同离开了特雷庇村。在这部作品中,“爱药”就是海泽的“猎鹰”,推动了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而女主人公费妮婕则是一个为爱痴狂的女性形象,她坚强而勇敢,对爱情专一而忠贞;另一方面,菲利普则是一个不畏权势、追求正义,只身一人也要履行决斗承诺的男子形象。
这部作品充满了古典韵味和浪漫主义,结局也是理想主义的皆大欢喜,这一点和大多数19世纪小说是一致的。对于成年读者来说,这种爱情相当的不真实,甚至是给人一种疯狂地感受。女主人公费妮婕一系列的行为未免有点“作”,甚至使得整部作品的感情线路的转折显得有些突兀。因为爱一个人就可以将其囚禁起来,使其丧失自由;而最终菲利普因费妮婕的搭救和照顾向她表白,就好似致使菲利普摔下悬崖的人不是费妮婕一样。对于成年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极致浪漫的作品可能不是很容易使其产生共鸣,正因如此,大多数19世纪小说更适合初中和高中生阅读,他们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单纯的爱,也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坚毅品质。
正如《特雷庇姑娘》一样,海泽的作品多数都有一个令人称快的好结局,而很少存在痛苦和忧虑等情绪的宣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现实中的暴力与丑恶,相替代的是醉人的景色、优秀的人物和美好的感情。海泽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美好的人物和事物,使得正面人物的形象及其饱满,甚至有溢出纸张的感受,然而对于反面人物,则是一笔带过,使其恰巧可以起到烘托对比的效果。可以说海泽是一个领略了世上所有的美,并将其感受的美好传达给读者的伟大作家,但是这种作品往往缺少真实感,使读者有一种被美丽的纱线半遮着眼睛的感受。这些作品上的特点也是源于海泽一生的经历,他不曾切身体会过痛苦,也不曾亲眼看到社会的不堪,在他的记忆中,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友善的,正如莫扎特弹不出贝多芬的忧伤和悲怆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