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报告

章太炎《国学概论》读书报告
余近日选修文新学院美学课程。该课老师将其授课重点放诸西方美学。余课外参阅宗白华先生之《中国美学史论集》,发现中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进而恍惚于中西方文化及文明差异之鸿沟,惶惶不得所终。遂欲归其本源,欲探国学之究竟,以浇心中之块垒。遂取章太炎先生之演讲记录稿《国学概论》一读为快。
一. 章太炎其人
章太炎,字枚叔,名炳麟,浙江余杭人,少入杭州诂经培舍从俞樾学经史。是革命元勋,亦为国学大师。
其政治生涯经历相当传奇。其弟子许寿裳先生精辟地将之概括为:“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不挠者,并世无第二人;与孙中山同谋革命,其于缔造民国之力,孙中山之外,并世无第二人” 。
兹辑录几条同时代大家之学术评价。
胡适:“清代的汉学家,最精校勘训诂,但多不肯做贯通的功夫,故流于支离破碎…到章太炎方才于校勘训诂的诸子学之外,别出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诸子学。”
这一点,章太炎先生自己也很强调,他在《国学概论》第五章里说道:“因前人治经,若宋明的讲大体,未免流于臆测妄断。若清代的订训诂,又仅求一字的妥当,一句的讲明,一制的考明,?绩补苴,不甚得大体。”
钱穆:“章太炎文章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谓论学文证宗。”
梁启超:“少受学于俞樾…中年以后究心佛典…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心知附益旧学,日益闳肆。”
许寿裳:“于考据训诂,从小学入手以朴学为基,以玄学致广大。对古今东西学问,识其流变,观其会通。穷其指归,清代三百年学术中,并世无第二人。”
二. 何谓国学
既谈国学,则何为国学?
《国粹学报》主编邓实:“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
国学之范畴
《民报》之《国学讲习社广告》:“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章氏将上述六种列入国学,即把“经、史、子、集”均算入国学,即传统的固有的学术、文化都是国学。
三. 《国学概论》其书
本书分为五章。一章为概论,二、三、四章为经哲、文、之派别,五章为结论。
一章又分为两部。甲为国学之本体,有“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和“历史非小说传奇”。乙为治国学的方法,分以下五点:一,辨书籍之真伪;二,通小学(通古韵,明训诂,辨形体);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辨文学应用(即辨文与诗)。
二章为经学的派别。
恕余浅鄙,自大学听中国古代史课程始知“经学”一词,也仅知“今古文之争”,于是该章,余读来颇为棘手。
因《国学概论》一书未有专门论述史学之处,余颇感遗憾。但章先生于二章开头处便说明:六经皆史也。
章先生谓:“《六经》里面,《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诗经》大半都是为国事而作…《礼经》是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乐经》想是记载乐谱和制度的典籍…《易经》和近代‘社会学’一般,是蕴着史的精华的…因此而见《六经》无一非史。”
再者,章先生于该书考镜揭橥经学、哲学、文学的源流及其流变,本亦为专门之经学史、哲学史、文学史,足以弥补此憾。
章先生指出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派别,并简要地叙述东汉、三国、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元、明、清的经学历史。并于章末总结道:“自汉分为古今文,一变而为南北学之分,再变而为汉宋学之分,最后复为今古文。”可谓将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摸清看澈。
三章的哲学的派别。
章先生对先秦诸子分析较详,秦汉以降的哲学发展,也有较多叙述。
余近日选修哲学系黄云顺教授中华文化(哲学)一课,于先秦诸子颇有了解,遂读来顺心。兹仅录几句精彩总结性话语以共享:
七国、六朝之乱,是上流社会的争夺。五代之乱,是下流社会崛起,所以五代学术衰微极了。
北宋诸学着,周子(周敦颐)浑然元气,邵子(邵康节)迷于五行,张子(张横渠)偏于执拗,二程以明道为精深,伊川殊欠涵养。
宋代的哲学,总括说起来:北宋不露锋芒,南宋锋芒太露了。这或者和南北地方的性格有关。
明代学者和宋儒厘然独立,自成系统…这受礼教和不守礼教,便是宋、明学者的大别。
四章为文学之派别:
汉代厚重典雅,晋代华妙清妍…一是刚的一是柔的。
唐文主刚,宋文主柔。
宋人的诗,是合“好对仗、引奇字、考据”三点而成,以此病入膏肓。
五章为国学之进步。分别阐述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
纵观全书,详略得当,既有一般智识,又颇有发前人所未发的新观点。可谓国学入门极好之书。
四. 思考及问题
1. 章先生在一章概论中提到:经史非神话。“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有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这使我联想到上学期所读徐南洲先生所著《古巴蜀与<山海经>》一书中《<山海经>——一部中国上古的科技史书》一文。该文旨在说明:《山海经》中记载的自然科学数据构成了一部中国上古的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先民们的创造发明,也记载了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
比如,徐先生认为“夸父追日”是上古先民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一次生动写照,并推测出“这活动大约发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必须靠天文来确定季节以利耕种的时代”。
又如,徐先生认为“精卫填海”实质上是人类探索航海的反映。
不过,徐先生也特别强调说:“要剔除其中的神话色彩,方能恢复它的历史内容。”
2. 章先生在《哲学的派别》中指出:“韩昌黎见道不明,《原道》一篇,对于释、老只有武断的驳斥。”
余以为,此为章先生对韩愈之“武断的驳斥”。史家陈寅恪解释道:“今所宜注意者,乃为退之所论实具有特别时代性,即当退之时佛教徒众多,于国家财政及社会经济皆有甚大影响。”
再者:“退之排斥道教之论点除与其排斥佛教相同者外,尚有二端,所应注意:一为老子乃唐皇室所攀认之祖宗,退之以臣民之资格,痛斥力诋,不稍讳避,其胆识已自超其?辈。二为道教乃退之前或同时之君主宰相所特提倡者,蠹政伤俗,实是当时切要问题。”
三者:“则退之之论自非剿袭前人空言,为无病之呻吟,实匡世正俗之良策。”
由此可见,韩愈对释、老之驳斥绝非武断,实属必要之举。
章先生又谓:“韩后来事大颠…韩贬潮州以后,意气颓唐,不得已而习佛法的。韩习佛法,外面还不肯直认…儒家为自己的体面计,往往讳言韩事大颠,岂不可笑!”
章先生此语不免偏颇了。饶宗颐先生于此持相反意见。“韩愈贬潮州以后,与大颠禅师相处甚为投契,他在《答孟简书》再三强调,未尝信奉其法,以求福田利益…韩愈一意孤行,力辟异端,毫无妥协的余地…他的排佛立场非常坚定,和他的《原道》、《谏佛骨表》所陈述的道理前后是一贯的!”
余以为,实乃自六朝以来,儒释交融已久。故唐时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禅宗思想。而后,宋代理学家阳儒阴佛,乃司空见惯之事也。定要咬口韩愈习佛法而不肯承认,余谓无必要也。
五. 总结
阅读《国学概论》一书,余以为收获颇多。然终不能揭示中西方文明巨大差异这一终极问题。余遂决定实施进一步阅读计划。一为章先生所著《国故论衡》,以求更深智识;一为法国著名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著《文明史纲》,欲从全球视野出发,一窥中西方文明各自之起源、发展,异同及历史上相互之影响。
附录:敬答先生问
先生问余如何看待章太炎不信甲骨文一事。因思考时间短促亦或记忆浅白,余当时仅谓:章先生先疑后信。自觉不满,课余重新翻阅相关资料,于此做一更为完满、稳妥之答案:
章先生初甚怀疑,认为“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稍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其质同耳,朽骨何灵,而能长久若是?”
章先生晚年见孙诒让、王国维于甲骨文之研究创获,亦改变前说,认为甲骨文是可靠的。甚为遗憾的是,未及写出此意,章先生即仙逝。
余以为,初,章先生不盲目跟风,后,大胆修正,体现了一代宗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真可谓“其气可以抗浮云,其诚可以比金石”。
余近日选修文新学院美学课程。该课老师将其授课重点放诸西方美学。余课外参阅宗白华先生之《中国美学史论集》,发现中西方美学的巨大差异,进而恍惚于中西方文化及文明差异之鸿沟,惶惶不得所终。遂欲归其本源,欲探国学之究竟,以浇心中之块垒。遂取章太炎先生之演讲记录稿《国学概论》一读为快。
一. 章太炎其人
章太炎,字枚叔,名炳麟,浙江余杭人,少入杭州诂经培舍从俞樾学经史。是革命元勋,亦为国学大师。
其政治生涯经历相当传奇。其弟子许寿裳先生精辟地将之概括为:“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不挠者,并世无第二人;与孙中山同谋革命,其于缔造民国之力,孙中山之外,并世无第二人” 。
兹辑录几条同时代大家之学术评价。
胡适:“清代的汉学家,最精校勘训诂,但多不肯做贯通的功夫,故流于支离破碎…到章太炎方才于校勘训诂的诸子学之外,别出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诸子学。”
这一点,章太炎先生自己也很强调,他在《国学概论》第五章里说道:“因前人治经,若宋明的讲大体,未免流于臆测妄断。若清代的订训诂,又仅求一字的妥当,一句的讲明,一制的考明,?绩补苴,不甚得大体。”
钱穆:“章太炎文章最有轨辙,言无虚发,绝不枝蔓,但坦然直下,不故意曲折摇曳,除其多用僻字古字外,章氏文体最当效法,可谓论学文证宗。”
梁启超:“少受学于俞樾…中年以后究心佛典…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心知附益旧学,日益闳肆。”
许寿裳:“于考据训诂,从小学入手以朴学为基,以玄学致广大。对古今东西学问,识其流变,观其会通。穷其指归,清代三百年学术中,并世无第二人。”
二. 何谓国学
既谈国学,则何为国学?
《国粹学报》主编邓实:“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
国学之范畴
《民报》之《国学讲习社广告》:“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章氏将上述六种列入国学,即把“经、史、子、集”均算入国学,即传统的固有的学术、文化都是国学。
三. 《国学概论》其书
本书分为五章。一章为概论,二、三、四章为经哲、文、之派别,五章为结论。
一章又分为两部。甲为国学之本体,有“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和“历史非小说传奇”。乙为治国学的方法,分以下五点:一,辨书籍之真伪;二,通小学(通古韵,明训诂,辨形体);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辨文学应用(即辨文与诗)。
二章为经学的派别。
恕余浅鄙,自大学听中国古代史课程始知“经学”一词,也仅知“今古文之争”,于是该章,余读来颇为棘手。
因《国学概论》一书未有专门论述史学之处,余颇感遗憾。但章先生于二章开头处便说明:六经皆史也。
章先生谓:“《六经》里面,《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诗经》大半都是为国事而作…《礼经》是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乐经》想是记载乐谱和制度的典籍…《易经》和近代‘社会学’一般,是蕴着史的精华的…因此而见《六经》无一非史。”
再者,章先生于该书考镜揭橥经学、哲学、文学的源流及其流变,本亦为专门之经学史、哲学史、文学史,足以弥补此憾。
章先生指出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派别,并简要地叙述东汉、三国、南北朝以至隋唐、宋、元、明、清的经学历史。并于章末总结道:“自汉分为古今文,一变而为南北学之分,再变而为汉宋学之分,最后复为今古文。”可谓将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摸清看澈。
三章的哲学的派别。
章先生对先秦诸子分析较详,秦汉以降的哲学发展,也有较多叙述。
余近日选修哲学系黄云顺教授中华文化(哲学)一课,于先秦诸子颇有了解,遂读来顺心。兹仅录几句精彩总结性话语以共享:
七国、六朝之乱,是上流社会的争夺。五代之乱,是下流社会崛起,所以五代学术衰微极了。
北宋诸学着,周子(周敦颐)浑然元气,邵子(邵康节)迷于五行,张子(张横渠)偏于执拗,二程以明道为精深,伊川殊欠涵养。
宋代的哲学,总括说起来:北宋不露锋芒,南宋锋芒太露了。这或者和南北地方的性格有关。
明代学者和宋儒厘然独立,自成系统…这受礼教和不守礼教,便是宋、明学者的大别。
四章为文学之派别:
汉代厚重典雅,晋代华妙清妍…一是刚的一是柔的。
唐文主刚,宋文主柔。
宋人的诗,是合“好对仗、引奇字、考据”三点而成,以此病入膏肓。
五章为国学之进步。分别阐述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
纵观全书,详略得当,既有一般智识,又颇有发前人所未发的新观点。可谓国学入门极好之书。
四. 思考及问题
1. 章先生在一章概论中提到:经史非神话。“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有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这使我联想到上学期所读徐南洲先生所著《古巴蜀与<山海经>》一书中《<山海经>——一部中国上古的科技史书》一文。该文旨在说明:《山海经》中记载的自然科学数据构成了一部中国上古的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先民们的创造发明,也记载了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
比如,徐先生认为“夸父追日”是上古先民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一次生动写照,并推测出“这活动大约发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必须靠天文来确定季节以利耕种的时代”。
又如,徐先生认为“精卫填海”实质上是人类探索航海的反映。
不过,徐先生也特别强调说:“要剔除其中的神话色彩,方能恢复它的历史内容。”
2. 章先生在《哲学的派别》中指出:“韩昌黎见道不明,《原道》一篇,对于释、老只有武断的驳斥。”
余以为,此为章先生对韩愈之“武断的驳斥”。史家陈寅恪解释道:“今所宜注意者,乃为退之所论实具有特别时代性,即当退之时佛教徒众多,于国家财政及社会经济皆有甚大影响。”
再者:“退之排斥道教之论点除与其排斥佛教相同者外,尚有二端,所应注意:一为老子乃唐皇室所攀认之祖宗,退之以臣民之资格,痛斥力诋,不稍讳避,其胆识已自超其?辈。二为道教乃退之前或同时之君主宰相所特提倡者,蠹政伤俗,实是当时切要问题。”
三者:“则退之之论自非剿袭前人空言,为无病之呻吟,实匡世正俗之良策。”
由此可见,韩愈对释、老之驳斥绝非武断,实属必要之举。
章先生又谓:“韩后来事大颠…韩贬潮州以后,意气颓唐,不得已而习佛法的。韩习佛法,外面还不肯直认…儒家为自己的体面计,往往讳言韩事大颠,岂不可笑!”
章先生此语不免偏颇了。饶宗颐先生于此持相反意见。“韩愈贬潮州以后,与大颠禅师相处甚为投契,他在《答孟简书》再三强调,未尝信奉其法,以求福田利益…韩愈一意孤行,力辟异端,毫无妥协的余地…他的排佛立场非常坚定,和他的《原道》、《谏佛骨表》所陈述的道理前后是一贯的!”
余以为,实乃自六朝以来,儒释交融已久。故唐时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禅宗思想。而后,宋代理学家阳儒阴佛,乃司空见惯之事也。定要咬口韩愈习佛法而不肯承认,余谓无必要也。
五. 总结
阅读《国学概论》一书,余以为收获颇多。然终不能揭示中西方文明巨大差异这一终极问题。余遂决定实施进一步阅读计划。一为章先生所著《国故论衡》,以求更深智识;一为法国著名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著《文明史纲》,欲从全球视野出发,一窥中西方文明各自之起源、发展,异同及历史上相互之影响。
附录:敬答先生问
先生问余如何看待章太炎不信甲骨文一事。因思考时间短促亦或记忆浅白,余当时仅谓:章先生先疑后信。自觉不满,课余重新翻阅相关资料,于此做一更为完满、稳妥之答案:
章先生初甚怀疑,认为“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稍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其质同耳,朽骨何灵,而能长久若是?”
章先生晚年见孙诒让、王国维于甲骨文之研究创获,亦改变前说,认为甲骨文是可靠的。甚为遗憾的是,未及写出此意,章先生即仙逝。
余以为,初,章先生不盲目跟风,后,大胆修正,体现了一代宗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真可谓“其气可以抗浮云,其诚可以比金石”。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