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私在于:明明看得见路的终点,也要随心所欲的走下去

作为文学类书籍的忠实读者,在印象中,科普书籍可能是厚重的大开本,语言专业而晦涩,每一个文字都带着生人勿近的傲娇表情。而《自私的人类》这本精致小巧的科普书,却用极简的语言风格和诗意流淌的文字节奏征服了我。好的科普佳作,原来可以用这么少的文字囊括那么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并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首先请与我共同感受一下前言中的这一段: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是什么的书。早晨看着浴室里的镜子,我会不时地被镜中那只向我眨巴眼的动物的愚蠢所震撼。当这一天的前景看上去异常光明时,镜子就会框出一位发笑的绅士,但更常出现的是一个颇为忧郁的生物。不论镜中映出的是什么,我在拉伸皮肤上花的时间,或者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感到恐惧再睡上一天,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虚荣。“
这便是锦上添花式的作者文采飞扬的雄辩笔法和令人莞尔的英式幽默。如道金斯所言:“阅读本书是纯粹的文学上的愉悦。“这在科普书中是很难得的,每每读到兴起,让人想要将那些”散文诗式意向“的段落拎出来高声诵读。
本书目录由工整又切题的十个G打头的单词领衔。分别是Globe(地球)、Genesis(创世)、Guts(内脏)、Genes(基因)、Gestation(孕育)、Genius(天赋)、Graves(坟墓)、Greatness(伟大)、Greenhouse(温室)、Grace(感恩)。如译者所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谓左手玩梗、右手用典。一边是酣畅淋漓的运用隐喻、夸张、排比、幽默、讽刺、双关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证,一边是信手拈来小说、诗歌、戏剧、哲学、史学、科学等领域的经典句段配合说理。这些梗和典读来丝毫没有生硬或卖弄之感,而是恰到好处,有些简直拍案叫绝。文字上的细腻隽永与科学上的扎实严谨在书中相映成趣,两者可谓平分秋色,它们和谐地服从于一个目的:揭示“自恋人”的本性及其不可避免的毁灭之路。”

读完这本书特别是最后几个章节,一种感受是意犹未尽,另一种感受就是五味杂陈。人类从入世到入土的进化过程,读来令人嗟叹。人类的“自私”在于,作为一个物种,一味追逐自身的享乐和繁衍,造成地球环境千疮百孔和其他物种生灵涂炭。套用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物种,他活着别的物种就不能活。”即便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过度纵欲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终究会让我们自己深受其害。如果别的物种都不能活了,人类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本书即为一部写给人类的警世通言。
“我们这个物种的衰亡是伟大到达巅峰后,非常自然而且无法避免的结果。这种毁败得过程非常简单而明显,让我们感到奇怪的并非人类为何会灭亡,而是人类怎么能维持如此长久。”作者怀着深深的谦卑写下这些,我们需要怀着深深的谦卑重塑自然。作为文明终结的贡献者,我们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对自然界的持续探索和操纵,但我们至少可以考虑优雅的靠边,远离喧闹的舞台和放纵式的欢愉。
当我们考虑到破坏已经造成,现在停止排放所带来的好处在之后几十年内都不会感受到时,遏制碳排放的想法可能也是令人泄气的,甚至有人作出回应,即使现在停止所有的碳排放,地球也会继续变暖,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排到底,及时行乐,在“整个茅屋起火之前”尽情享受,从而摧毁人类,让地球在我们缺席的情况下重新启动。者将会是多么无力的快乐。
当然,也许无法做出任何盲目乐观的童话式结局,现实往往照旧残酷。在天塌下来之前,我们中的任何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更加友善地相互对待,并人道地对待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他们正在这个水汪汪的星球上与我们一起受苦。谁知道呢,如果我们变得更好,也许大千世界会继续运转,比我们所期望的时间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