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悲剧》——欧盟的过去与欧元的未来
“一栋内部分裂的房子是无法站立的。” ——亚伯拉罕·林肯
2020年1月30日,欧盟正式批准了英国脱欧,至此从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开始的漫长7年的脱欧历程划上了句号。
欧盟的成立被政治学家认定为人类历史进程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又一新阶段,他的成立标志着欧洲成员国将自己的国家主权的一部分(经济和部分政治权力)交给组织,这在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是巨大的勇气。
欧洲之间共享经济制度(通过欧洲银行发行欧元)和政治制度,使欧洲联盟越来越像联邦制国家。
欧盟被无数充满着美好心愿的政治学家们,当做人类历史上又开创的一个新阶段,但是随着英国的脱欧,南部欧洲的债务危机和北部欧洲的分身乏力,人们的理想开始动摇,人们怀疑欧洲大一统是否会以悲剧的形式收尾。
欧洲融合的最重要特征——欧元。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分析,欧洲本币换成欧元的决定,削弱了成员的发展潜力,使经济窘迫的欧洲深陷债务泥潭。
欧盟诞生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成为社会行动的基本政治单位。
自三十年战争后哈布斯堡家族衰落、神圣罗马帝国瓦解,但是萦绕在欧洲君主们心中的统一大国梦还没有破碎。
但是三十年战争之后的经济政治格局导致了“均势”的出现,欧洲无任何一个国家能实现欧洲“统一”。
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们更多意识到欧洲均势的存在。
二战后的残垣断壁让欧洲人学会反思,反思通过更多的合作来彼此的深度融合,在这种条件下不容易导致人类历史上更大规模的战争悲剧。
通过对战后秩序的思考,彻底杜绝战争、权力维护和平、推动共同发展,实现彼此繁荣成为欧洲社会精英和民众的共识。
在欧洲关系中需要重点关照的就是德国和法国关系,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闪电战中留下了沉重的仇恨。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倡导的煤钢联盟成立,随即在德国总统阿登纳的强烈加入意愿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直到蒙代尔发明了欧元,欧洲联盟机制应声落地,欧洲货币联盟的统制思想开始形成,欧洲货币联盟的宗旨始终落到了“稳定”的意识形态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德国科尔开始主张用“用欧洲共通的价值来约束民族主义”在科尔实现德国强大的内政外交中,明确了德国的强大需要建立“欧罗巴合众国”。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标志着欧洲联盟的成立,之后以法国财政赤字不好过3%的前提下,确定了签约国的财政赤字上限。
这个上限忽略了签约国各国不尽相同的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为后续北欧国家被南欧国家拖累找到了原因。
自此“稳定”的经济政策成为“欧洲共和国”内处理经济问题的基本准则。一直到希腊债务危机,使欧洲央行丧失了欧洲稳定的经济功能。
直到后来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方国家的经济问题,呈现了与北方国家如德国、芬兰、荷兰等国家的强盛的巨大差距。
这一切的矛盾似乎都指向了——欧元。
欧元之殇
“货币主义”奠基人——弗里德曼曾经指出,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减少宏观经济的混乱,防止经济泡沫持续膨胀,让经济快速从衰退中复出。
但是货币政策的风险性在于,如果货币政策执行不到位,将会对经济造成长期伤害,反而降低长期繁荣的可能性。
欧洲联盟的政治家们重视起了欧洲联合所带来的政治收益,却没有预估在错误的时间内实行不审慎的货币政策,会极大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
单一货币在本质上就有缺陷,布雷森顿森林体系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世界进入信用货币时代,那么单一的货币发行就会失去基准平衡。
极易容易导致货币超发,货币超发的情况下对于那些经济增长较慢的国家犹如当头一棒,这些国家无法通过货币贬值,来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无法扩大出口和就业。
也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手段,无法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汇率政策鼓励国内的支出、刺激经济的增长。
举个例子,以德国和意大利为例,德国强劲的制造业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基于美元为主的外汇作为信用之矛发行了相应的欧元。
这个时候,在欧盟当中流通货币数量是刚好符合德国的经济能力的,高出口、高增长和低通胀。
而对于意大利是雪上加霜,随着意大利工业的衰落,意大利更多依靠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来提振经济,无法像德国那样产生大量的出口。
因此同样流通的欧元,在意大利国内的就会显得超发,因此就造成了通货膨胀,进一步打击了就业,同时又损害了制造业和经济。
就这样统一的欧元让经济落后的国家损失惨重,在欧洲人当中造成了痛苦的分裂。
欧元之父
2021年4月4日,“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驱使,享年88岁。欧盟之间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距源自“欧元之父”蒙代尔对欧元的设计无法超越现实的政治因素差距。
蒙代尔从小就显示出了在经济方面的天赋异禀,23 岁便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29岁发表了只有8页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1年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获得了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的欧洲共同体根据该理论开创了欧元,因此被称为他被称为“欧元之父”。
在经济思想还相对保守的当时,蒙代尔的理论被人评为"疯子的理论"。蒙代尔高瞻远瞩,阐述了各国使用共同货币的优点与弊端,在论文中提出区域合作货币的优点,并敦促欧洲建立共同货币区域。
1971年,为打造欧洲的政治经济联合,蒙代尔的理论被推上了前台。并试图通过"维尔纳计划"付诸实践,欧元计划初步迈出步伐。
1979年,布雷森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为对抗美元世界霸权,在法、德的再次主导下,宣布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
但是现实情形是,在早期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之初是为了提高效率,节省资金的兑换成本。后来发展独立民族国家之间经济水平存在着差异。
1992年,蒙代尔新作《建设新欧洲》问世,再次阐述了欧洲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与欧洲区域经济互通的好处。
随着蒙代尔在美国经济学界的活跃与万尼斯基、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开创了“里根大循环”,化解了美国的滞涨危机后,蒙代尔的经济学视野受到了人们更多的重视。
199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欧盟中的11个主权国组成欧元区,开始使用区域内统一货币"欧元"。就这样,一个打破美元独大的新币种诞生了,一位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就此诞生了。
2002年,欧元正式在市场中流通。时至今日,欧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是欧洲19个欧盟成员国的流通货币。"疯子的理论"在时代的潮流中得以实践,促进了欧洲贸易与全球贸易的发展。
"疯子理论"的得以实现绝非巧合,在当时现代化程度相对发达的欧洲,规模经济初现雏形。欧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实体经济已经形成稳定产业链条,主要欧洲国家经济金融水平发达,且具有较好的抗击系统性风险能力,在理论支撑与政府倡导下,欧元顺势而生。
结语
欧元危机让欧洲共同体意识发生动摇,欧盟的明天是继续吸纳新成员还是有老成员离去。
这不仅仅考验政治家们的决断,更鼓励经济学家们能否从货币政策中找准一条恰当之路来解决这个危机。
如果遇到了一些曲折就放弃,或许欧洲伤痛的历史还会重演。
参考文献:阿萨卡·莫迪《欧洲悲剧》
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